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教育论文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2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济济的发展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经商、务工,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等多方面原因,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接受教育,留守儿童群体应运而生,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在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济济的发展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经商、务工,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等多方面原因,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接受教育,留守儿童群体应运而生,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综述,以期对此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教育问题 对策

  一、 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1)“留守儿童”的界定及产生背景

  叶敬忠等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一般指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扶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还有研究者将留守儿童的上限界定为16周岁,即16周岁以下因父母双方或单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孩子均为“留守儿童”。

  诚然,留守儿童的产生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一般认为,留守儿童产生是由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矛盾产物。在我国现代化的加快促使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大多数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读书的问题,只好将其留在农村,于是便产生了教育学领域的“留守儿童”。

  (2)我国现有留守儿童的地区分布及规模

  从多项研究成果来看,留守儿童大多聚集在劳动力输出规模较大的省份,以四川省为首,还包括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浙江等省份。其中由于广东、江苏等省内劳动力流动较大,也产生了一定规模的留守儿童。

  关于留守儿童的具体规模,各项研究成果之间略有差异。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估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多达20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另外据全国妇联2006年提供的数据,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2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相当之大,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3)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分析

  根据儿童的监护状况,研究者将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儿童单独留守家庭。分两种情况,其一是父母流动外出后,年龄较大的儿童独自生活;其二是父母流动外出后,家中儿童虽独自留守,但由居住临近的亲属邻居提供帮助。b.“单亲”留守家庭。即留守儿童仅和父母中的一方共同生活。c.隔代留守家庭。即留守儿童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同生活。d.其它监护家庭。即留守儿童由其它亲属或非亲属监护人代为监护。

  (4)留守儿童受教育结构分析

  由留守儿童的年龄特征可以看出,他们接受教育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涉及部分大龄留守儿童的高中教育。从研究结果来看,学龄前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小,而且长期得不到父母亲情的呵护,早期教育严重确实。大部分留守儿童能够较为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在此阶段主要面临学业和心理健康的挑战。大龄留守儿童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较小,大部分随父母外出务工。

  二、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列举及成因分析

  (1) 家庭教育长期缺失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主要表现为:

  早期教育缺位。在农村,55%的0~5岁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对于他们而言,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少,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得不到正规学前教育的补偿,早期发展受到局限。

  亲情教育缺乏。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及其缺乏,造成留守儿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具有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情感体验。

  行为教育架空。留守儿童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再加上隔代监护或他人监护的缺陷,他们的许多不良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致放任自流,拉帮结派,小偷小摸,抽烟、酗酒等,更有甚者破坏社会治安,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2) 学校教育问题重重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也是能够对留守儿童施加影响的最佳机构,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样会加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峻性。学校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

  学校体系的不完整。近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农村得到普及,但由于教育经费等原因,许多原有的村级中小学被合并,而且学前教育在农村普遍较弱,这样由于农村学校体系的不完整性给留守儿童就近接受教育带来挑战。

  学业成绩方面。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较差或呈下降趋势,仅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较好或呈上升趋势。我想学业成绩的好坏直接和父母的学习监管程度有关,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在学业上得不到父母较好的监管,因此往往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导致较为拙劣的学业成绩。而部分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由于增加了同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他们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更愿意寻求老师或同伴的帮助,由此弥补了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无法进行直接辅导的缺陷,其学习成绩往往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道德发展方面。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来自家庭的道德教育,往往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较为缺失,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成为学校不得不直面的严峻挑战。而在我国农村学校,往往更看重学生学业上的进步,应试、升学压力较大,甚至无暇从事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根本无法从学校得到弥补。由此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缺乏社会甄别能力,面对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很有可能接收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并在这些错误的道德观念的影响下产生行为偏差,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人格养成方面。心理学诸多研究表明: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和父母及家庭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或暂时处于“亲子离散”状态,加之伴随外出务工出现的父母离异状况,常常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社会焦虑、缺乏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这一系列感受往往造成留守儿童自信缺失、自尊受挫,人格发展走向畸形。因此,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健康发展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任务。教育是使人成人的事业,学校是使人成人的地方。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问题。目前,建立寄宿制学校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寄宿制学校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我国中西部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受经济条件限制,寄宿制学校数量有限,设施较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问题。其次,即使建立寄宿制学校的地区,由于管理不力,只管不教,留守儿童面临的社会心理等问题的不到解决,寄宿制学校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3) 社会教育任重道远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环境,社会教育往往被忽略,具体表现为:

  留守儿童社会活动方式单调。由于农村缺乏相应的活动设施,因此对倡导留守儿童参加有益社会活动造成限制。

  农村环境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赌博、游手好闲等社会环境往往深刻影响留守儿童,使他们放弃学业,整天在外游荡,甚至参与赌博、盗窃等不良社会活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和合作,具体对策与建议如下:

  (1)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以及监护人教育

  家庭背景是造成学生学业、品德差异的重要因素,而父母则是家庭中影响孩子的直接因素。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或暂时跟父母分离,主要跟祖辈、亲戚生活,有的甚至独自生活,因此的不到较好的监护。目前,有些地区针对留守儿童实施“代理家长制”、“托管家庭”等制度,即由留守儿童祖辈、亲戚之外的其他人或家庭来代为行使留守儿童的监护权。但毋庸置疑的是,由于祖辈、亲戚的观念以及其他监护人的精力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仍然得不到较好的保证。因此,加强监护人教育成为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重要环节。有些地区已经尝试建立“家长学校”、“爷爷奶奶学校”等,以期通过对监护人的教育,使其更加重视儿童的监护问题,更加理智地行使监护权,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 加强父母和留守儿童的联系

  其他监护人往往很难满足留守儿童在亲情上的需要,父母和孩子经常性的沟通往往会让孩子赶到有所信任和依赖,从而增加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父母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更容易使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以及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起其努力学习的动力,促使其健康成长。许多地区在当地政府和通信行业的合作下为留守儿童可开设了“亲情电话”以方便亲子交流,还有少数留守儿童得到部分企业的资助,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进城和父母团聚。这些举措无疑会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较好地预防留守问题儿童的产生。

  (3) 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龄前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少,即使接受学前教育,由于师资、经费等限制,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强化学前教育师资建设,优化学前教育环境,提升留守学龄前儿童入园率,无疑成为解决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举措。

  (4)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道德及人格教育

  学校不应该只是学生升学的工具,还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与人格养成的场所。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往往更容易产生道德和人格危机,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成为社会代表者的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作为影响者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具备爱智统一的教育品格,用爱去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用智去化解留守儿童的困惑,促使留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有些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关德育课程以及“心理咨询室”,为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和人格教育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5) 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成为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仍有代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不仅要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要提升寄宿制学校的质量。此外,还应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寓教于管,配备生活老师,加强与学生沟通,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寄宿制学校感到家一般的温暖。

  (6) 净化农村社会空气,减少对留守儿童不良的社会影响

  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监管,更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农村缺少公共活动场所及文化设施,更没有少年宫等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而麻将馆、电子游戏室、录像播放厅、网吧等在许多农村却有着很高的普及率。缺乏父母监管的儿童经常出入这些场所,受到不良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农村开设了“社区亲情活动室”、“俱乐部”、“图书室”等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但由于受经费、人员等限制,往往在规模、效果上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加大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另外,许多大学生志愿者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行为也是可取和有益的。

  四、 评价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势必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由于我国目前面临着城乡体制、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将暂时或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各方面问题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会相应得到解决,但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杨照 著 《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吴康宁 著 《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王江荷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问题对策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09年第一期

  [4] 王章华、黄丽群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问题与思考,09年第一期

  [5] 宋玉静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辽宁教育研究,08年第二期

  [6] 王娟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9年第一期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jiaoyu/17259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