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区域性大学联盟发展的SWOT分析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要: 政府、高校、市场是推动大学联盟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新成立的区域性异质大学联盟,重庆市大学联盟具有其内部优势与劣势,面临着特殊的外部机遇与挑战。基于SWOT分析框架,可制定开拓进取型、机会利用型、威胁转化型、弱势调整型等战略,建设高规格平

摘要:

政府、高校、市场是推动大学联盟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新成立的区域性异质大学联盟,重庆市大学联盟具有其内部优势与劣势,面临着特殊的外部机遇与挑战。基于SWOT分析框架,可制定开拓进取型、机会利用型、威胁转化型、弱势调整型等战略,建设高规格平台与高层次队伍、制定地方支持计划与联盟发展规划、争取同行帮助与企业扶助、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同步,推动重庆市大学联盟深入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联盟;区域性大学联盟;SWOT分析;重庆市大学联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一、大学联盟类型与SWOT分析框架

从1900年美国大学联合会(AAU)成立至今,大学联盟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明晰大学联盟的不同类型与功能定位,把握大学联盟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是科学制定大学联盟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

(一)当前国内大学联盟主要类型

经历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大学合并浪潮,中国高校迎来了战略联盟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联盟、联合和联动,建立起层次广泛、类型多样的大学联盟。从参与联盟大学的地理区位和学校类型两个维度,当前国内大学联盟可分为跨区域同质大学联盟、跨区域异质大学联盟、区域性同质大学联盟、区域性异质大学联盟四种类型[1]。

(二)SWOT分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SWOT分析包括三个环节。首先是对系统环境因素的分析,包括影响组织发展的内部自身优势与弱势分析,和影响组织发展的外部机遇与威胁分析。其次是基于内、外部因素的分析结果,根据影响组织发展的重要程度对各因素进行归类,建立SWOT矩阵。第三是基于SWOT矩阵和组织发展规划,制定有利于组织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

SWOT分析框架因其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化特征,体现了组织的目标与内外因素协调统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企业、政府机构、医院学校、团体协会等组织分析中。本研究运用 SWOT 分析法,可以清楚全面地分析重庆市大学联盟所处的环境,并且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分析其现实状况,在充分了解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有利于联盟充分利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重庆市大学联盟发展战略。

二、重庆市大学联盟现状的SWOT分析

重庆市大学联盟正式成立于2011年6月,是由重庆大学(以下简称重大)、西南大学(以下简称西大)、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以下简称三医大)、西南政法大学(以下简称西政)、重庆医科大学(以下简称重医)和四川外语学院(已更名为四川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川外)6所高校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非法人的大学联合体。

表1 重庆市大学联盟各高校基本情况数据根据各高校官方主页信息整理,下同。 维度

学校定位学科平台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科学研究

学校

层级传统

势二级国

重(含

培育)国家

平台一级

博士点一级

硕士点两院

院士长江

学者国家

名师“百千

万人才”纸质图

书(万册建筑面

积(万

m2国家精

品课程

(含网络)“973”等

重大自

科项目教育部

攻关等

重大社

科项目

重大985

西大211

部属师范

三医大全国

西政部市

重医重点

川外市属

本科外语0012000016058100

(一)内部优势分析

(1)体制机制比较健全。联盟高校制定并签署了联盟章程,并在第一、二届理事会工作期间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了联盟发展长期目标与工作重点。在工作机制上,联盟确立了理事会、执委会和秘书处定期会晤机制,以及重点工作分工协调机制和信息员联络机制。

(3)学科平台比较完备。6所联盟高校本科专业涵盖了13个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48个(排除重复统计),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6个(含培育,排除重复统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平台14个。

(二)内部劣势分析

(4)国际交流相对滞后。联盟高校中现有留学生3 000余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学分互认、学生交流实习等合作项目近年才渐有起色,学生在校期间赴国外学习进修、见习实习的规模也不大,联盟高校每年引进外籍教师的数量尚不足100名。

(5)师生认同程度不高。笔者曾问卷调查联盟高校师生对联盟框架下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研究生推免等工作的了解和参与情况,表示“没有或很少关注”的师生占32%,“听说而已”的师生占39%,“比较了解”的占22%,“期待参与”的只有7%。以研究生交换生为例,启动此项工作以来,联盟内高校仅有29名研究生实现了交流互换。

(三)外部机遇分析

(4)地方政府鼎力支持。重庆市大学联盟囊括了重庆市内知名高校,在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教育中心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重庆市政府表示,将协调各方力量,提供各种资源,全力支持联盟的成长与壮大,这对联盟持续发展无疑是重要机遇。

(四)外部威胁分析

(1)区域发展相对落后。尽管直辖以来重庆有了很大发展,但目前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城乡区域差异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创新能力较弱[3]。区域发展的现实水平,决定了联盟高校所能获得的地方支持相对有限。

(2)高校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知识经济的引导者,推动高校向前发展成为各地共同选择。与北京和东部沿海等其他发达地区高校相比,联盟高校在吸引优秀生源、引进领军人才、建设学科平台、申请高端项目上处于弱势地位,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

(3)其他联盟外部挤压。据统计,当前国内各种形式的大学联盟多达20余个[4]。就外部影响力而言,重庆市大学联盟与“C9名校联盟”、“上海西南片联合体”、“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存在一定差距,在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中不占优势。

(4)社会观念保守传统。对普通民众、学生家长尤其是毕业校友而言,他们难以感受到大学联盟带来的现实利益,对高校之间联合培养人才这种新型的办学体制比较陌生,情感上不认同除自己母校外的其他高校,使得联盟在向纵深发展过程中缺乏校友等重要的外部支持。

三、基于SWOT矩阵的重庆市大学联盟发展战略

综合重庆市大学联盟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要素,并将每个要素确定为一个坐标后,可以形成4个不同的区域:由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形成的区域 I(SO)、由内部劣势和外部机遇形成的区域 II(WO)、由内部优势和外部威胁形成的区域 III(ST)、由内部弱势和外部威胁形成的区域 IV(WT),由此构建重庆市大学联盟发展的SWOT矩阵。

图1 重庆市大学联盟发展的SWOT矩阵

美国学者伯顿.R.克拉克认为,推动大学变革的力量主要有国家权力、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三种,并由此得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角协调模式”[5] 。考察国内各大学联盟的发展历史,政府、高校、市场一直是影响大学联盟发展的主要力量,战略的制定也需要围绕这三种力量而展开。

(一)开拓进取型战略:建设“三高”

开拓进取型战略就是充分利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外部机遇,在强化联盟高校现有优势基础上,开拓形成新的发展领域,推动联盟高校提档升级。

,联合开展前沿性的理论研究与战略性技术开发,共同争取在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新成就,在新一轮“2011计划”中有所斩获。

(2)建设高层次队伍。除了推进联盟高校教师互聘,新教师联合招聘与培训,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外,联盟高校还应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推进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对现有师资中学术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创设优良的发展环境与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引进等方式,吸纳一批站在国际学术前沿、体现国家重大战略方向的“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力争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和院士增选中实现新突破,引领带动联盟高校队伍建设。

(3)建设高水平大学。联盟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走向和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功能和办学特色,拓展发展空间。同时,联盟高校应充分借鉴其他高校的成熟经验,在探索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提升学科与专业水平、推进学分互认、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开展青年教师培训、建设实践基地等活动中合作攻关,提升各高校的办学水平与联盟整体实力。

(二)机会利用型战略:制定“三划”

机会利用型战略是在正视联盟高校的现实瓶颈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加强联盟发展规划和运行体系等自身建设,促进联盟持续发展。

(1)制定地方支持计划。虽然联盟中重大、西大和三医大不是地方高校,但属地化管理和部市共建原则,以及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的根本属性,使得重庆市政府始终是推动联盟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6]。与其他一些区域性大学联盟的成立主要受地方政府推动不同,重庆市大学联盟主要是各高校的自发行为。联盟应积极争取重庆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出台类似《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重庆市大学联盟发展的意见》的官方文件,明确在资金安排、人才引进、平台申报、学科建设、教改项目、实践基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启动地方政府支持联盟发展的专项计划,各高校在协同攻关中强化联盟关系,以项目为抓手凝聚认识。

(2)制定联盟发展规划。制定联盟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联盟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合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完善联盟发展基金筹集办法与“权责利险”对等制度,是联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参照美国中西部院校协作委员会(CIC大学联盟)、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等国际经验,在联盟的长期规划中可以探索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联盟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评估等工作,改变现阶段各高校部门对部门的定向联系工作方式。 (3)制定组织运行谋划。联盟应着力完善内部的组织结构与互动机制,以及联盟与外部组织的合作机制。在现有的理事会、执委会和秘书处组织架构上,围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联盟确定的重点发展项目,设置若干常任主席职位,实行项目负责制与轮值理事长相结合制度,避免因每年轮换一次理事长对工作连续性的负面影响。

(三)威胁转化型战略:争取“三助”

威胁转化型战略是在区域发展水平受限和外部竞争激烈等客观环境下,利用自身的优势特色,争取其他高校、企业和校友的支持,帮助联盟高校洼地崛起。

(1)争取同行帮助。各高校可借助国家“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等优惠政策,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借鉴其优秀办学经验,利用已搭建发展平台,实现捆绑发展、协作共进。同时,拓展与国内外其他大学联盟的合作渠道,建立起与“C9名校联盟”等国内知名大学联盟,以及美国常春藤联盟、英国罗素大学集团等国外知名大学联盟的战略合作关系。

(2)争取企业扶助。大学、企业、政府的三重螺旋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推动力量[7]。联盟高校应充分发挥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围绕重庆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重大专项、关键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助推产业发展。与此同时,高校也应积极寻求企业的扶持与帮助,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共享仪器设备、联合课题攻关、联合培养学生和企业研发人员、设立企业奖学金等方式,为高校发展提供助力。

(3)争取校友资助。大学校友是一个信息丰富、知识密集且与母校有着特殊情感的群体,是蕴藏在校外的重要资源。联盟高校多年来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包括60余名“两院院士”、70余名省部级领导者,以及众多企业精英。开发运用好校友资源,对于汇聚物质资源、集聚人脉资源、网聚社会力量、凝聚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联盟发展也能释放巨大正能量。

(四)劣势调整型战略:实现“三同”

劣势调整型战略是在无法改变联盟发展的外部客观环境,且自身发展存在诸多“短板”的前提下,充分整合联盟现有资源,形成联盟高校协同力量。

(1)实现资源同享。只有明确联盟高校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实现高校个体利益与联盟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同享,推动联盟持续深入发展。除了共享实验仪器、图书文献等硬件资源,以及优秀师资、办学经验等软件资源外,还包括共同参与优势专业学科建设、共同开展高水平项目研究等机会资源上,体现联盟内高校共同发展宗旨。

(2)实现校卡同用。联盟高校间的信息应该相互畅通,以方便高校师生更好地开展教学和学术交流。各高校都已开发校园一卡通,在校内都实现了凭卡借阅图书、校园用餐、查询就业信息、发起校园论坛等功能。在确立利益分配机制和资源共享前提下,联盟高校可开发校园卡统一联网系统,师生可以在登录本校校园网时,进入其他联盟高校内网,查看并使用所需资源。

(3)实现宣传同步。笔者观察到,目前只有重庆大学在校园网建立了“重庆市大学联盟”网页,但网页设计与管理缺乏精心规划与及时维护。着眼联盟对外宣传和成员高校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目的,建议新建独立的“重庆市大学联盟”官方网站,并在各联盟高校的主页显著位置建立链接,统一发布联盟相关信息。同时,联合策划并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大型活动,扩大联盟的国内外知名度,以切实的成效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

四、结语

区域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各高校与其生存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流动。在区域高等教育这个系统中,每一所高校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又是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要素[8]。各高校只有融入到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生态系统中,在系统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升各高校的质量水平。当前国内区域性大学联盟蓬勃兴起的根源即在于此。但是,区域性大学联盟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工程。如何理性选择联盟伙伴,有效处理政府、高校与市场间的“三角关系”,充分激发并维系联盟发展动力,贯彻落实“权责利险”对等原则,深入推进联盟高校集体行动,培育形成信任型的大学联盟文化,减少联盟高校出于获取稀缺资源考虑的功利行为,科学评估联盟建设绩效,这些都是大学联盟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本文借用SWOT分析框架,研究了重庆市大学联盟发展现状,并基于SWOT矩阵提出相应的联盟发展战略。虽然各大学联盟的建立背景、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重庆市大学联盟作为新成立的区域性大学联盟,在当前国内各大学联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思路可以为开展其他联盟发展研究提供借鉴,相关结论也可为其他联盟制定战略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5]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59.

[8]孟东方,李天凤.创建大学工作学,拓展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视域[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9-65.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yanyu/162550.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