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拿破仑军事谋略中的“孙子兵法”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4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诚如刘伯承元帅所言,“军事原则,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古今中外吧,百分之七八十是基本相同的,一致的”。所以,拿破仑的用兵谋略多与东方兵学权威孙子兵法暗合。 一、形兵至极,欺敌误敌 《孙子兵法?虚实》讲过,

诚如刘伯承元帅所言,“军事原则,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古今中外吧,百分之七八十是基本相同的,一致的”。所以,拿破仑的用兵谋略多与东方兵学权威孙子兵法暗合。

一、形兵至极,欺敌误敌

《孙子兵法?虚实》讲过,“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简言之,示形诱敌(“形兵”)的手法运用到极致,能使敌人看不出一点形迹。这样一来,敌人就是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明我方的虚实,就是有高明的将领,也想不出对付我方的办法来。所谓“声东击西”、“暗渡陈仓”、“抛砖引玉”,都是属于“形兵”的范畴,都是欺敌误敌的妙计,也都是拿破仑的拿手好戏。

打败中路奥军后,拿破仑迅速迫使皮埃蒙特人退出战争。下一步行动,他就要乘胜渡过波河,兵锋直指伦巴底首府米兰。要进攻米兰,拿破仑必须要渡过意大利的最大河流――波河,而它的各个渡口对面都有奥军严密把守。对此,拿破仑胸有成竹,他在和皮埃蒙特人签订停战协定时,特别提出一条:法军在皮埃蒙特领土上有行动自由,并有在瓦兰察渡过波河的权利。为了加强法军将要在瓦兰察渡过波河的印象,他把意大利军团的主力调到该地附近,命令他们征集船舶和侦察渡河地点。拿破仑的一举一动,很快汇总到博利厄那里,他立即把全军部署在瓦兰察对面,严阵以待。这时,拿破仑突然从意大利军团的3个师中抽出6个营,强行军赶往瓦兰察下游55英里的皮亚琴察,迅速渡过波河并钳击奥军左翼。三天之内,意大利军团全部渡过波河,奥军再无任何水上障碍作为依托,法军向米兰进军一片坦途。拿破仑巧过波河,无疑与“暗渡陈仓”之计暗合。

1805年11月下旬,拿破仑挟占领维也纳之威,指挥大军穷追奥地利败军残部直到奥洛穆茨,这时援奥的沙俄军队也源源开到这里,双方形成对峙。面对拿破仑的10万大军,实力已达9万的俄奥联军内部意见分歧:大部分将领认为,联军应当继续撤退以拖延战局,等到普鲁士投入战争后,再以压倒性优势击败法军;沙皇亚历山大认为,联军有这么庞大的兵力,自己还要东躲西藏,实在有辱沙俄颜面,主张迅速与拿破仑决战。

拿破仑利用人们的思维定势――只有实力不足才会低声下气,成功诱使联军贸然出击,小丢了面子却大赢了战争,“抛砖引玉”之计运用得炉火纯青。

二、攻其必救,围城打援

公元前353年,魏军大举进攻赵国,赵都邯郸危在旦夕。由于担心唇亡齿寒,齐国迅速出兵援赵。齐军智囊孙膑深谙“攻其必救”之妙,巧妙用兵决胜:齐军没有疾趋赵都邯郸,而是兵锋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附近),迫使攻赵魏军火速回援老巢,达到了“围魏救赵”的目的;随后,利用攻赵魏军回援老巢心切,齐军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悄然设伏重创魏军,取得了“围城打援”的大胜。在围魏救赵之战中,孙膑创造了“攻其必救,围城打援”战法,对中国后世将帅影响深远。

回顾西方世界军事史,拿破仑围攻曼图亚之战,正是西方版本的“攻其必救,围城打援”,与东方兵家如出一辙。

1796年5月下旬,在意大利战场上的法军意大利军团,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向东席卷,追击由约翰?博利厄指挥的奥军残部。5月30日,法军突破奥军在北意大利的最后一道天然障碍明绍河,博利厄不得不率领奥军1.5万人退守欧洲最著名的军事要塞曼图亚,等待着奥皇的援军。

曼图亚要塞,位于波河和明绍河交汇处,它三面以明绍河为屏障,水面宽约500至800码,第四面受到一片沼泽的保护,仅有一条堤道与外界相通。由于地形险要,工事坚固,可屯数万之众,曼图亚遂有“意大利锁匙”之称。作为奥军在意大利的唯一重要基点,曼图亚是势在必守,以阻扼法军。 面对如此坚城,拿破仑不能不犯怵。这时,当拿破仑指挥意大利军团频频告捷之时,法军莱茵(河)军团在莱茵战线却进展不大,陷入僵局。要支援莱茵战线,只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从意大利军团抽兵北援,这将可能劳师无功;一个办法,是“攻其必救”(猛攻曼图亚),以迫使莱茵战线奥军分兵来援,既减轻莱茵军团压力,又可在运动中歼灭援军。况且,一旦打开曼图亚,就可以控制北意大利,并打通前往维也纳之路。于是,拿破仑定下妙计:攻其必救,围城打援。没有等奥皇援军到来,他便抢先屯兵城下。

果不其然,奥地利皇帝为了保住他对意大利的控制,下定决心要不惜任何代价,为曼图亚解围。7月间,鉴于博利厄屡屡出师不利,奥皇派了莱茵战线上享有盛名的达格伯特?冯?维尔姆泽元帅前来接替他。维尔姆泽动身时,在莱茵战线上抽调了3万人的精锐部队,大大减轻了法军莱茵军团的压力。

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维尔姆泽两度指挥5万之众,分兵前往曼图亚解围。然而,维尔姆泽犯了一个大错:或多路纵队彼此无从驰援,或前、后方缺乏关照,遂被拿破仑各个击破。9月8日,维尔姆泽在巴萨诺会战中遭到惨败,光缴械就达6千人。“维尔姆泽的残部逃脱了法军的追击,9月15日躲进了曼图亚。这个要塞,现在再次变成了专为奥军司令官而准备的捕鼠器”。

这时,法军莱茵军团遭到重挫,一部被击退,一部被迫作“战略性”退却。为再次减轻莱茵军团压力,拿破仑又猛攻曼图亚。由于又多了维尔姆泽这个“人质”,奥皇迅速作出决策:从莱茵战线上又抽调6万人,由享有盛名的老将约瑟夫?阿尔文齐元帅率领,前去解救曼图亚和维尔姆泽。

三、兵贵神速,运动歼敌

《孙子兵法?作战》指出:“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就是说,用兵打仗时,只听说即使笨拙也要讲求神速,没有见过手段巧妙却久拖不决的。在自己的军事实践中,拿破仑的认知与《孙子兵法》暗合,讲究兵贵神速,以求在运动中歼敌,以高速的运动弥补兵力的不足。作为拿破仑的崇拜者之一,安托万?亨利?若米尼总结过他的战争指导艺术:“法国皇帝拿破仑的战争体系就是,每天行军40公里,再作战,尔后宿营休息。他曾亲口告诉过我,除此以外,他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指导战争的方法了。”

在上述曼图亚首次解围战中,维尔姆泽兵分三路南下,企图迅速围歼包围曼图亚的法军:右路取道加尔达湖西岸,从右翼进攻法军;本人则指挥中路主力向曼图亚进军,旨在为守军杀出一条血路;左路从左翼侧击,以牵制法军。如此用兵,维尔姆泽犯了一个大错,他的三路纵队联系不畅通,彼此无从驰援,尤其是右路纵队与其他两路纵队中间,还横亘着宽阔的加尔达湖面。这一切漏洞,没有逃过拿破仑的鹰眼,他立即决定:面对优势敌军,必须各个击破;暂时放弃对曼图亚要塞的围攻,先集中兵力奔袭孤立无援的右路纵队。7月31日,法军把大炮埋入战壕,悄悄撤离曼图亚北上。维尔姆泽对拿破仑的计划变动毫无所知,还以为是法军因对自己的恐惧而仓皇撤退,他不费吹灰之力进入了曼图亚。当时,他向奥皇报捷说,他在阵地上缴获了法军180门大炮。正当他幻想着全面胜利的时候,传来了不幸的消息:拿破仑大军击溃了自己的右路纵队。维尔姆泽大吃一惊,知道中了拿破仑的圈套,又慌忙率军离开曼图亚北上,企图与右路残余部队取得联系。这时,拿破仑的主力部队又转身南下,像猛虎一样朝他扑来。8月5日,两军发生遭遇战,维尔姆泽在混战中险些被俘。在法军的强大攻势下,奥军终于支持不住,被迫向明绍河一线撤退。在法军穷追不舍的打击下,维尔姆泽历尽千辛万苦才逃回老巢,心情极为沮丧:仅仅一个星期,自己损兵折将达4万人。

在战斗进行的7天中,拿破仑和他的军队从没有脱过靴,也没有睡过觉,无休止地急行军,一仗接着一仗。如今虽已给维尔姆泽以重创,但拿破仑没有就此让他的军队稍事休息,这支坚强如钢的军队马不停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再次包围了曼图亚。

8月底,陷入困境的维尔姆泽并不甘心失败,他征集了5万兵力,打算二次奋力解除曼图亚之围。这一次,他又重犯了分兵作战的错误:本人亲率3万人间道南下,疾速奔袭曼图亚,留下2万人留守后方基地。拿破仑得知这一情况,故意不露声色,任凭维尔姆泽军队长驱直入。当维尔姆泽逼近曼图亚,已经完全脱离后方基地时,拿破仑又立即解除曼图亚之围,调动强大兵力北驰,奔袭维尔姆泽的后方基地,行军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9月4日,法军抵达维尔姆泽后方基地,遂展开如潮攻击,2万留守奥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维尔姆泽听说留守部队全军覆没,惊得目瞪口呆。他以为,拿破仑会因此长驱直入奥地利境内,与莱茵战线上的法军会合,共同进攻维也纳。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拿破仑的目标正是自己。以两天时间行军60多英里的惊人速度,拿破仑的军队竟然又自维尔姆泽的后方基地南下了!9月8日,双方展开恶战,维尔姆泽遭到彻底失败,只好逃入自己一心要解围的孤城曼图亚。

《孙子兵法?作战》指出,“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就是说,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秣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军队的食用就可以充足供应了。拿破仑用兵对敌之时,可能没有读过“因粮于敌”一类的话,可是他的用兵实践与《孙子兵法》暗合,处处彰显“因粮于敌,以战养战”的理念。

拿破仑立即着手整顿军纪。当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严肃军纪,制止偷盗行为,单靠枪毙一些人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使自己的军队有衣服鞋子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要得到这些东西,就必须鼓励士兵用武力向敌人索取,而不是等待政府的供应。于是,他迅速宣布了一个突破意大利通道、变敌方最富饶地区为战场的大胆计划。在出征前,他发表了极富煽动性的动员演说:“士兵们,你们缺吃少穿,共和国亏欠你们很多,但是国家还没有力量还债。我是来带领你们打进天下最富庶的平原去的。丰饶的省区、富裕的城镇,全都任凭你们处置。士兵们,你们面临这样的前景,能不鼓起勇气坚持下去吗?”这是拿破仑第一次对自己的部下讲话,主旨就是“因粮于敌,以战养战”。士气日益低沉的士兵们,听了这位年轻司令官勾勒的美好前景,无不满怀希望和信心。

由于公开提倡“因粮于敌,以战养战”,士兵们能够从战争中发财,因而士气非常高昂。在拿破仑的带领下,曾经是衣衫褴褛、半饥饿的、士气低落和纪律涣散的意大利军团,已成为一支所向无敌的优秀军队了。

1807年6月,拿破仑最终大败沙俄,而他对普鲁士实施“因粮于敌,以战养战”,也是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yanyu/170097.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