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把中国文化的诗意美融入到演奏中(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时间: 2020-07-31 06:26:20 来源:把中国文化的诗意 作者: 把中国文化的

在这一原则基础上,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专门为初学者设计开发的钢琴启蒙教程,采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改编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音乐,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传统音乐教材的补充,我希望这一教程能让人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想象空间,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照谱弹奏。教材只是工具,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记者:古典音乐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能够提升修养、陶冶情操。与此同时,欣赏古典音乐需要一定文化储备,有一定门槛。怎样才能让更多人乐于走近古典音乐,从而感受古典音乐之美,让这一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惠及更多普通人?

郎朗:许多人认为古典音乐欣赏门槛比较高,所以敬而远之。其实古典音乐也可以很时尚。我两岁时,被一个动画人物弹钢琴的场景深深吸引,从此与钢琴结下不解之缘。后来我才知道,片中弹奏的原来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

去年,借助最新科技成果,我首次与虚拟歌手洛天依举办了一场全息演唱会,一起演绎《茉莉花》等经典曲目。这次合作让我感受到动漫爱好者的热情和活力,也看到古典音乐跨界传播的生命力与艺术魅力,看到古典音乐与科技融合产生的积极效应。

“科学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早已不适用于朝气蓬勃的社会现实。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日渐深入。与人工智能同台演出,是一种有趣的音乐体验方式,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积累、学习并进行自己的“创作”,这一点对我也有很大启发。

古典音乐有经典内核支撑,完全可以多维多样地发展,完全可以更新鲜更有趣。古典音乐不是故步自封的艺术。我希望它能够被当下年轻人所欣赏,让更多的人惊喜地赞叹“哇,原来古典音乐还能这样!”从而逐步加深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从音乐生产到音乐欣赏,我乐于探索这中间的各种可能,愿意进行更多的尝试。

“创造性地转化它们”

记者:从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到乐团,中国音乐作品和音乐人的身影活跃在国际舞台。对人类音乐艺术尤其是古典音乐来说,中国文化、中国风格的独特贡献是什么?

郎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意境深远,无数世界艺术大师心向往之。我的钢琴老师之一加里·格拉夫曼就非常热爱并且精通中国文化。每次上课结束后,他都跟我交流有关中国的话题,让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的另一位老师、指挥家艾森巴赫喜欢在演奏时留下“回味”,这也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音乐很讲究回味,比如琵琶的余音袅袅,非常优美。

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我开始思考怎样用古典音乐语言表现中国文化,怎样将中国文化意蕴融入到我对古典音乐的诠释中。有国际乐评曾这样评论我的演奏:“成熟,在节奏里融入很多自己的韵律。”演奏时,我在忠实原作基础上,非常注重“火候”。就算乐曲结构特别紧凑,我也要努力突出音乐在一呼一吸之间的张力,我会在音和音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努力找到一层美妙的空隙,形成独特的韵律;我会把中国文化的诗意美融入到演奏中,“穿衣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让观众在乐符的流淌中仿佛听到蝴蝶翅膀的振动声,看到蜻蜓点水般的涟漪款款。

记者: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丰富多样的交流形式以及优秀艺术家们的通力合作,让中国音乐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爱。

郎朗:我经常在世界各地巡演,注意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举办“中国周”“中国月”等活动,从多个方面向本国人民介绍中国,愿意跟中国合作的人也越来越多。

音乐无国界,中国音乐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21岁时,我在海外首次举行钢琴独奏会。除经典钢琴曲目,我特别准备了谭盾作曲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我很喜欢谭盾这部回忆家乡的作品,演奏时,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赤子之情”。在音乐会的加演环节,父亲用二胡、我用钢琴,父子合奏二胡名曲《赛马》。对台下的外国观众来说,二胡无疑是一件充满异域风情的乐器。为了更适合中西两种乐器的合奏,我对原曲进行了改编。这首曲子活泼有力,二胡和钢琴模拟出骏马奔腾的声音,深深吸引了台下观众。

把中国文化的诗意美融入到演奏中(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