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家长选书困难重重,专家提倡分级阅读——今天该给孩子看什么书?

时间: 2020-08-03 11:16:21 来源:家长选书困难重重 作者: 家长选书困难

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社长王泳波认为,少儿读物与其他读物最大的差异就是面对的读者是未成年人,因此在题材上必须有禁忌,一些社会广泛认为不适合儿童接受的题材如自杀、性等,不应该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他指出,自杀与死亡不同,后者是自然现象,前者却是负面行为,很容易误导青少年,少儿读物传递的,应该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儿童文学评论家李东华表示:“童书不能把有些容易引起少儿不适的内容诸如性、暴力等直白地、不加遮蔽地呈现出来,同时,它又要能够直面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难题,包括性教育、死亡教育等,给予儿童温暖的抚慰和真切的指引。”

一场“阅读保卫战”正在进行,有的家长表示要给孩子阅读“排雷”,有的大发感慨儿童文学粗制滥造,但也有家长相对冷静。山西的梁女士认为,孩子对书中“自杀”的理解还是与家长的引导有关。她告诉记者,女儿从小就看了很多书,打打杀杀、自杀等情节已经见怪不怪了,“但她自己知道那些是不好的,自己也不会去模仿”。

对此,李东华表示,家长的批评有时候对写作者和出版者来说是有益的提醒和有效的制约,但也要避免以偏概全。她认为,一些经历过时间检验、在孩子们中间口碑很好的作品,如果对某些部分某些文字有异议,可以通过修订的方式去完善它,而不是简单地整体唾弃。“儿童不是活在真空里,童书也不是蒸馏水。如果一部作品把儿童成长过程的丰富性、复杂性都简化了,变得一尘不染、无忧无虑,毫无冲突与矛盾,那么它所书写的也就不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和真实的童年,很可能是成年人一厢情愿的臆想。但敏感题材的处理,对作家的儿童观和写作功力都提出了挑战,下笔应慎重。”

也有家长呼吁,童书应该像电影一样,从内容上进行分级,在封面上标明内容和题材适合的年龄。

对此,儿童文学作家孙玉虎认为意义不大,“电影分级”可以禁止不符合年龄的观众进入电影院,但是“童书分级”操作起来难度太大,“只要你无法做到阻止一个儿童接触到《洛丽塔》,‘童书分级’就是一个伪命题”。

“操作起来难”,这正是童书内容分级面临的困境。但王泳波认为,如果能在行业内形成指导性意见,甚至在理论上有法律支撑,就能从源头上规范童书写作,形成“作家创作慢一点,少儿出版精一点”的行业氛围,让童书出版更健康。

为孩子选择可读又适读的书

比起避免孩子“踩雷”,“什么样的童书适合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阅读”似乎更令人挠头,前者只要对内容稍加注意,避免孩子接触到不适合的读物就能解决,但后者可能需要家长具备更高水平的鉴别能力。

唐女士说,自己给女儿买的书经常会被认为无聊,但又担心女儿觉得好玩的书“没有营养”,学不到知识。到底什么样的书适合孩子?她经常很苦恼。她有时会参照一些童书封面上标注的“推荐阅读年龄”,“但不知道所谓的推荐是不是权威,所以很期待有一个科学的标准”。

对此,很早就有专家提出了“分级阅读”的概念。王泉根指出,儿童阅读有一条黄金定律,即“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看什么书”。所谓分级,不仅指分年龄,也是指分阅读能力。因为不是每一种图书都是适合所有读者的,尤其是小读者,这就需要挑选、推荐那些兼具可读性与适读性的图书。

分级阅读的概念最早由一些西方国家提出,在中国,“分级阅读”概念的提出与实践也已起步,2008年广州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成立,2009年北京召开“中国首届分级阅读学术研讨会”,但对于“分级阅读”有无必要,社会上依然有不同的声音。

“如果只是按照孩子的年龄推荐读物,这样的分级意义不大。”湖北柯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四年级,由于从小就注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女儿现在已经能读很多成人看的书籍了。她认为即便是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如果单纯告诉孩子只能看适合她年龄段的书,可能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

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林表示:“分级阅读的核心是让孩子的阅读更加科学化,虽然不能保证完全科学化,也不能保证覆盖到所有孩子,但是能做到尽量科学化,尽量贴近大部分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

家长选书困难重重,专家提倡分级阅读——今天该给孩子看什么书?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