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道教常识问答(11-20)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4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11、问:什么是全真道?

答:全真道是金代初叶由王重阳祖师所创立的道教宗派,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

王重阳,字知明。金世宗大七年(1167)在山东宁海(今牟平),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侍奉,庵名全真庵聚徒讲道时创立。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主张释、儒、道三教合一。《全真教祖碑》记载:先生劝人诵《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孝经》,云可以修证。《重阳仙迹记》载:尝率其徒演法建会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诚意,少私寡欲之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也。王重阳还亲自创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等组织,供奉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和孔子。诗云: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即表达了这个思想。

正当全真道在北方兴盛时,南宋统治下的神霄派受到朝野摒弃,也出现了一个主张内修的道派,相传是吕洞宾传于张伯端,再传石泰,又传薛道光元代道士陈致虚兼受王重阳、张伯端所传,统归全真道,追溯王传为北宗,张传为南宗。南北宗的谱系是:其南宗者,谓自东华少阳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钟离权,权授唐进士吕洞宾、辽进士刘操,操授宋张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金王重阳,重阳授七弟子(即北七真)。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被奉为全真道北宗七祖。后五十余年,丘祖曾被元太祖召见,赐号神仙,爵大宗师,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乃广泛传布,盛极一时。

南北宗都有轻符箓,重炼养的特点。所不同的是:南宗强调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并留下许多内修典籍,有详尽、系统的内修方法,其提倡和光混俗,修道者不必出家,组织比较松散;北宗主张以性为主,先性后命,强调斩断情欲,立志苦行,绝对禁欲,道士出家居宫观,组织比较严密。

12、问:什么是承负?

答:道教讲承负即因果也。意思是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因为有承负,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贯行善,但却经常得祸;有的人一直行恶,但却经常得福。道教认为,这是由于承负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恶,子孙就会得祸;本人如果行善,子孙就会得福。同样,本人的命运是在为祖先承担后果,祖先如果造恶,本人就会得祸;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会得福。就如同祖辈积财,后辈享受,祖辈欠债,后辈还钱一样。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即是这种理论。

13、问:什么叫守庚申?

答:道教认为人身中有三尸神,每到庚申之日,即上天报告人的过失。三尸分为上尸名彭倨,中尸名彭质,下尸名彭矫,所以也叫三彭。也有称为玄灵的。也有称为青姑、白姑、血姑的。道教为了除去三尸神,采取了许多办法。一种是去欲。所谓欲生则三尸生,欲灭则三尸灭。一种是服符诵咒,一种是厌胜,一种是服药,一种是服气,流行最广的是守庚申。所谓守庚申是在每月的庚申日,彻夜不眠,阻止三尸上天报告,或者斩却三尸神。

14、问: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答: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早期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河上公的《老子注》声称: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所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15、问:道教为何提倡清静?

答: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来居。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跟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经》。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道教强调清静,目的是为了真思志道,学知清静。《老子想尔注》主张: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还指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认为,学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欲和无为,才有做到清静的可能。

16、问:道教为何提倡寡欲?

答:所谓寡欲,就是少私欲或节欲。《老子》第十九章,在谈到治理社会时,要求能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教将寡欲作为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认为道教徒为人处世,应该时时节制个人的私欲。

唐宋以后,寡欲与内修术结合在一起,从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达到无欲的清高境界。《道德经》所说的寡欲,其实并不是绝欲、无欲的意思,只不过是应该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极端、不奢侈、不过分。特别是现代社会,要求学道者绝对无欲是不现实的。

17、问:道教为何提倡不争?

答:在道教教义中,不争则是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原则。而这种原则,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以及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老子想尔注》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并指出: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云笈七签》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争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道教徒的不争,还不仅仅是谦让,而且还得一心为善,绝不造恶。道教认为,一个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争,也不会不胜利;即使不言,也会有响应的人。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不争本身是无声的语言,标志着一个道教徒的思想境界。

18、问:道教怎样解释天人感应?

答:道教将天人感应纳入教义,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能够相通。道教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从天地与人体相类这方面来解释。《云笈七签》引《真文经》之说: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仅与天地相对应,还和四时、五行相联系。所以,治国就好像治身,都应当贯穿于天道。第二,是从神仙与世人相通这方面来解释。《神仙可说论》说: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属,各有主守。所以,人的内丹修炼可以与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华。第三,是从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监视这方面来解释。

19、问:何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答:道教十分重视人的生命,因为道教讲的是长生不死,修道成仙。对于生,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说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之中,所以要求人们深根固蒂,追求长生久视之道。《太平经》中主张乐生、重生。总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主张,主要包括:一,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反对轻生自杀,也反对杀害他人,要求洁身自好,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二,尊重动物的生命,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所以修道阶次有快慢之别;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灵性,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也能够修炼成仙;四,尊重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上述四点既度己又度人,《度人经》云: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20、问:何为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答:济世利物是道教修炼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济世即普济世间,利物即利益万物。道教认为济世利物不仅帮助了他人,而且有利于自己仙道的修成。老子曰:赈穷补急则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葛洪曾对弟子解释云:你们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天仙,而做了个地仙,是因为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他人得道。故道教修道时强调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以上就是道教常识问答(11-20)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3770.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