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道教“万物一体”智慧与生态文明建设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摘要:道家道教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万物一体的智慧。道教万物一体,可简称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相对于天人相分和主客二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导致人以自然为索取与征服的对象,制造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而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具有整体性、平等性与和谐性的三大特点,视天与人、万物为一体,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在互动互补与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形成并保持平衡,构成并维护和谐,对建设生态文明可做出重大贡献。本文还简介了著名的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所构建的万物一体的哲学,将有助于我们对道教万物一体的弘扬与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道教 万物一体 天人合一 张世英

道教的万物一体的智慧。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所谓万物一体,不仅指物与物一体,而且指人与物一体,人与人一体。还指人与物遵循着同样的法则。中国传统哲学,以万物一体的的思想为主流。特别是道家和道教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万物一体的哲学智慧。

一、道教的万物一体,可简称为天人合一。人之初,天真未凿,都有一个自我与他人、他物不分,主体与客体不分的阶段,人与天是自然的、原始的合一。其实,这时与禽兽就没有多大差别了。但是,随着人类的成长,就逐渐有了自我意识,有了主观能动性,有了主体与客体之分,因而也有了善恶的区别。这时的人如果置道德于不顾,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就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人类为中心,不顾及自然界,就破坏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即破坏了天人合一。其结果必然要遭到他人与自然界的报复,如众所周知的人类对氟利昂的使用所造成的对臭氧层的破坏,就危害人们持续发展下去。时至今日,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都相当严重,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自然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如果人类要为下一代创建美好的未来,就应当保护并且通过可持续的方式管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但是,人类却在滥用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根据全球生态足迹网络测祘,人类只用了8个月就花光了2014年的全球生态足迹预祘。8月19日是今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即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消耗超出地球的生态承载力的时间点。相比2000年的10月1日,今年的地球超载日大幅提前。这一指数旨在测试人类蚕食地球的速度。1961年,人类只消耗了该年地球可用自然资源的2/3.现在需要一个半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假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一直维持这样的增长速度,那么到2050年可能需要3个地球才能满足需求。(《今年地球超载日大幅提前 研究称人类加速蚕食地球》,《参考消息》2014年8月21日,第5版)所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新的历史使命。其中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是传承并发展道教的万物一体与天人合一的哲理的智慧。

二、万物一体与天人合一相对于天人相分和主客二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导致人以自然为索取与征服的对象,制造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而万物一体与天人合一则视天与人、万物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整体之内的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在互动互补与循环往复过程中,可以保持平衡,构成和谐,治理污染,建设生态,持续发展,整体前进,皆大欢喜,明天更美好。

道教万物一体的大智慧,充分肯定了人需要自然,自然也需要人的互动互补的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天地无人则不立,人无天地则不生。(《三天内解经》)这有利于克服生态伦理学中把人自然对立起来的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两个极端,大力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道教天人合一的大智慧,也是既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其他物种应平等相处,并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去主观妄为;又提出人是理万物之长,(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88页)有生杀予夺的能力,但应发挥自身的道德力量,去制约与自然不协调的行为,以辅助万物的生长、发育,与自然协同发展。道教的天人合一的理想也是建立在天人辩证关系之上的。

道教万物一体与天人合一的大智慧的主要特点有三:整体观、平等观与和谐观。

三、整体观。道家道教都认为,天人本来是合一的,天人应该是合一的。因为如下几点:

1,天与人,都同源同禀于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太平经》说:道为大化之根,万物之元首。(《太平经合校》,第662、16页)道生一的一,即元气。北宋道士陈景元说:一者,元气也,天下万物皆生于元气。(《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道藏》第13册,第692页))因此,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三,《道藏》第33册,第129页))可见,人与天在本原上和禀受上具有同一性。

2,天人同一生成法则。《锺吕传道集》认为,人与万物皆是由阴阳的交媾而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体用不出于阴阳,造化皆因于交媾。(《道藏》第4册,第659页)这种观点,渊源于古代儒家经典《易传》。《锺吕传道集》又运用八卦象征符号体系,把天人对应起来,从而论证了天人生成程序具有一致性。天地交合,本以乾坤相索而运行于道,乾坤相索而生六气,六气交合而分五行,五行交合而生成万物。至如父母交会,真气造化成人,如天地行道,乾坤相索而生三阴三阳。真气为阳,真水为阴。阳藏水中,阴藏气中。真阳随水下行,如乾索于坤,上曰震,中曰坎,下曰艮,以人比之,以中为度,自上而下,震为肝,坎为肾,艮为膀胱。真阴随气上行,如坤索于乾,下曰巽,中曰离,上曰兑,以人比之,以中为度,自下而上,巽为胆,离为心,兑为肺。(《道藏》第4册,第659页)

3,天人同构。道教把天与人相类比,认为人与天地具有同样的形体结构,产生了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的观念。《太平经》说: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太平经合校》,第673页)《太上灵宝五符序》说得很具体:人头圆象天,足方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鼻为丘山,口为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道藏》第6册,第321页)把天与人相类比,在古代相当广泛,如中医经典《皇帝内经》、《淮南子》、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都有共识。

4,天人同律。道教不仅认为人与天地在形体是相应的,而且认为人与天地在活动的节律上也是相应的。如人的气血之循环,与天地日月、一年四季之气的运转规律、度数存在着一致性。《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说:人之自顶至踵,一身骨毛气血,动静开阖皆同天地万物也。(《道藏》第1册,第862页)等等。道教关于天人同律说,被现代时间生物学所证实。因为,现代时间生物学认为,生物节律的形成是由于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的适应的结果。外环境因子能调控生物节律,使其周期与之同步。其结果:不适者,被淘汰;适者,生存并繁衍下去。我们人类凭借作为万物之灵的灵性,使自身在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能最有效地获得能量,趋利避害,形成自己的严密的节律性,获得最佳的适应能力,甚至还能达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卦》)做没有先例的事,天不会违反;做有先例的事,又能因时制宜。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二十三章》)可以赞助天地对万事万物进行演化和发展,就可以和天地并立为三了。

5,天人感应相通。天人感应的基本含义是,人善恶行为能够被天所感应到,并予以反馈,给人降福或降祸。《太平经》说:天之照人,与镜无异。(《太平经合校》,第18页)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太平经合校》,第694页)天人感应说,说得如此直白,未免过于简单化了;说得如此活灵活现,难脱神秘主义与迷信之极端。但其本意则有用以警告世人,特别是最高统治者,面对自然不能轻举妄动的一方面。这是历史上的进步意义。而今的积极影响则是,可作为我们治理污染,修复生态失衝,克服并避免自然报复的重要资源,由此五点,可见天人本来是合一的。

下面,简单谈一下天人应该是合一的。在天人应该合一中,显然,主动一方并不是天,而是人。道教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就主动地通过内丹等修炼术去与道合一,回归自然,与天为一。《海琼问道集》说:惟太上度人,教人修炼,以乾坤为鼎器,以乌兔(即日月)为药物,以日魂之升沉应气血之升降,以月魄之盈亏应精神之衰旺,以四季之节候应一日一刻之时刻,以周天之星数应一炉之造化。(《道藏》第33册,第142页) 道教企图以宇宙阴阳变化之道为参照系,调理人体系统的阴阳运动节律的炼养方术为途徑,从而达到使天人合一之目的。

总之,道教基于天人本来合一与天人应该合一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无疑有助于我们重新树立起生态的整体意识。英国生态学家彼得拉塞尔(Peter Rusel)说:一种对天地万物其余部分真正的爱来自个人对于和宇宙其余部份同一性的体验,来自这样一种认识,即在最深层次上,自我和世界是一体的。(王国政等译:《觉醒的地球》,东方出版社1991年,第153页)生态学的整体意识要求人类以对人类之爱,同样去爱人类以外的他物。如何可能?拉塞尔认为,只要人类能在最深层次上认识并体验到人类与万物本来就具有同一性,是一体的。由此可见,道教早已有之的万物一体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平等观。道教平等观建基于道性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庄子回答东郭子道在哪里的问题时,明确说:无所不在。(《南华经知北游》)这就意味着道性也是无所不在。庄子又明确说:道未始有封,道通为一。(《南华经齐物论》)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从道的视角看,万物都是无分别的、等同的。并用以论证任何事物的差别以及人们认识上的是非,都是相对的,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和割裂。庄子认为,是非、彼此、物我、寿夭等等都是无差异而齐一的。庄子所说的道无所不在、道未始有封、道通为一的逻辑结论则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南华经齐物论》)这句名言就蕴涵了天地万物与人是平等的深意。庄子的这句名言,正是道教万物一体与天人合一的源头。

道教传承并弘扬了上述庄子的思想,认为道及道性也具有普遍性。《西升经》说: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道藏》第11册,第510页)唐代道士潘师正说: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门经法相承次序》,(《道藏》第24册,第786页))唐代道士孟安排也说: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道教义枢》,(《道藏》第24册,第832页))既然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这就表明一切有形在道性上都是生而平等的,享有同等的权利。

道教为否认人类有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特权,也提出了万物平等观。《无能子》明确提出了人与虫一也,无所异也的论断。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虫俱焉,同生天地,交气而已,无所异也。或谓有所异者,岂非乎人自谓异乎鳞羽毛甲诸虫耶?岂非乎能用智虑耶,言语耶?夫自鸟兽迨乎蠢蠕,皆好生避死,营其巢穴,谋其饮啄,生育乳养其类而护之,与人之好生避死,营其宫室,谋其衣食,生育乳养其男女而私之,无所异也,何可谓之无智虑耶?夫自鸟兽迨乎蠢蠕者,号鸣啅噪,皆有其音,安知其族类之中非语言耶?人以不喻其音而谓其不能言,又安知乎鸟兽不喻人言,亦谓人不能语言耶?则其号鸣啅噪之育必语言尔,又何可谓之不能语言耶?智虑语言,人与虫一也,所以异者形质尔。(《无能子》卷上《圣过第一》,《道藏》第21册,第708页)更有甚者,五代道士谭峭则认为伦理道德非人所独有,动物也有之。夫禽兽之于人也何异?有巢穴之居,有夫妇之配,有父子之性,有生死之情。乌反哺,仁也;隼悯胎,义也;蜂有君,礼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信也。孰究其道?万物之中,五常百行无所不有也。(《化书》卷四《仁化畋渔》,丁桢彦、李似珍点校本,中华书局,1996年,第4142页)

可见,道教既然肯定了人与万物都含有道性,那末人与万物在道发自然的价值层面上是平等的。人类就应当一改自然对于人类只有工具价值,而没有自身生存的价值,人类应该尊重万物,不应该随意对万物进行干涉,阻碍万物实现各自的价值,要让万物自然而然地生成与发展,应当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伦理关系,应当把伦理学的范围从人类社会推广到自然界去,以制止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显然,这将有助于当代生态伦理学建构一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

五、和谐观。道教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应有之义,也就是天人和谐的思想。天人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离不开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也离不开自然界本身的和谐。反之,亦然。一言以蔽之,三方面都应和谐;和谐应该是整体的、全面的。所以,《太平经》说: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地。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名,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优,合成一家,立致太平。此乃三乃夫妇父子之象也。宜当相通辞语,并力共忧,则三气合并为太和也。太和即出太平之气,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太和不至,太平不出。中和乃当和帝王治,调万物者各当得治。(《太平经合校》,第1920页)可见,天地万物和人应该而且可能共建为一个和谐共生的整体。但是,其中的太阴、太阳、中和三气中如有一气不调,则这个和谐整体就会发生混乱,失去和谐。《太平经》又说:夫天地人三统,相须而立,相须而成。比若人有头足腹身,一统凶灭,三统反俱毁灭。(《太平经合校》,第373页)一荣,未必俱荣;但一损却俱损,不可不多加警惕。为此,《太平经》强调三者之间,必须三合相通,相爱相通,并力同心(《太平经合校》,第148页),以实现三者的和谐。《黄帝阴符经》则说: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道藏》第1册,第821页)所谓三盗既宜,三才既安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和人之间的盗取,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天与人就能实现和谐,直至整个宇宙也都能实现和谐。

以上所分述的道教万物一体与天人合一的大智慧的整体观、平等观与和谐观的三个主要特点,有着内在联系,相互影响,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当万物呈现为一体、天与人呈现为合一时,则万物、天人之间必定不是不平等的,而是平等的,也不是不和谐的,而是和谐的。反之,亦然。总之,三者在互动中共同消长,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则不应做促退派,而应做促进派,以利于构建生态文明。

六、根据张世英先生所创建的万物一体哲学认为,西方近代哲学提出了主体客体结构,主张人作为主体,世界作为客体,二者一主一从,分离对立。虽然发挥了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推动了科学发展,繁荣了经济。但是也成了生态学上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过度开发,毫无节制地向自然进行索取,造成了物欲横流,精神境界低下,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极度失衡,自然对人类进行报复异常频繁,人类社会实难以持续发展下去。

能否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代替和排斥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张先生的答案很明确:当然不行。(《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59页)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观点缺乏(不是说完全没有)主客二分和与之相联系的认识论。我把这种原始的天人合一观称为前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或前主体性的天人合一。(《哲学导论》,第13页)

西方现当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大多针对主体客体的问题,主张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世界的融合为一以及对这种合一体的领悟。这种领悟和前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一样,也是一种高远的境界,但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是抛弃主体客体关系,而是包括主体客体关系而又超越之;不是抛弃科学,而是包括科学而又超越之。张先生说:中国今天需要的也是一种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观。 (《哲学导论》,第1415页)

但是,张先生又说:我们决不能亦步亦趋按西方的步伐,先花几百年的时间补完主客关系思维方式和主体性哲学之课,等它的流弊完全暴露之后,再走西方现当代后主体性的哲学之路。我们应当批判地吸取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之合理处,即万物一体的高远的境界,避免其不重主客关系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方法论的缺点,把西方近代的主客关系思维方式补充进来(也包括发掘和阐发中国的天人相分的思想),使两者相结合。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代替和排斥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当然不行,但取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之优点与西方的主客关系思维方式相结合,则是必由之路。(《哲学导论》,第359页)张世英先生正是沿着这必由之路,构建了万物一体的哲学,有助于我们对道教万物一体的弘扬与发展。

七、如上所述,道家和道教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智慧是很高深的,具有整体性、平等性与和谐性的三大特点,视天与人、万物为一体,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在互动互补与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形成并保持平衡,构成并维护和谐,可以克服天人相分与主客二分以自然为索取与征服的对象,制造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弊病,对建设生态文明可做出重大贡献。本文特简介了著名的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所构建的万物一体的哲学,以助于我们对道教万物一体的弘扬与发展。

所以,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卡普拉(Fritjof Capra)高度评价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是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相本一致。(Fritjof Capra,Uncommon Wisdom,Conversations With Remarkable Reople,Simon Schuster1988, p36.)

(钱耕森:安徽大学哲学系/沈素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冶学院 2014、8、30)

以上就是道教“万物一体”智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9020.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