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玄门道教 >> 浏览文章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十章

所属栏目: 玄门道教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解:打开《道德经》第十章,迎面而来的是一连串的考问。这些考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习而不察,而哲学家、思想家是些特别敏锐的人,总能在我们的习而不察之处起疑情,发现某些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当然就隐藏在提出问题的动机之中,只是提问的人偏喜欢引而不发,所以,提问动机中究竟蕴藉了什么样的思想内涵,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

第一问之所谓营魄,也就是灵魂和肉体。灵魂与肉体是应该保持浑融合一?还是应该放任甚至催化其分离?从异质文明相互比较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不同的宗教以及由之衍生出的哲学、思想传统,不仅会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而且会有不同的观点立场。由《道德经》所开创的,是道家道教以及中国传统的表述方式和立场。

在亚伯拉罕(或易卜拉欣)宗教中,肉体很卑贱,因为那只是上帝抟土做成的两个人形躯体,叫做亚当和夏娃,而灵魂则极高尚,因为那是上帝对着亚当和夏娃亲自吹出的一口气。由这口气所创生的人类灵魂,当然就成了人类走向天国的向导。从这个宗教传统中衍生出的西方哲学,顺理成章地追求从自然王国走向自由天国,自然被认为是灵魂受制于肉体的状态,而自由则是灵魂摆脱肉体束缚、获得意志独立的升华。按照这个宗教哲学传统,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问题,反倒是灵魂为何要在肉体中滞留?为何要选择与肉体混沌一团?才是需要穷诘的可疑之处。

中国没有亚伯拉罕宗教那样的传统,中国人的灵魂当然也就不是上帝的那口气给吹出来的。围绕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中国的宗教哲学传统不仅独自展开过十分宏富的思辨,而且积累了许多真切的生命体验,只是在这个简短的《道德经》解说里,我们无法展开来讲,姑且举一个常见的比喻为例,相信善于举一反三、见微知著的读者诸君,能够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中国思想的神韵。

将肉体比作灯油,将灵魂比作火,就是一个常见的比喻,很简单,但灵魂与肉体的三重关系,被这个比喻清晰地揭示出来。第一,灵魂不可能脱离肉体而存在,正如点灯不能没有灯油;第二,点燃生命的灵魂火种,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所谓薪尽火传是也,由此述而广之,则灵魂的创造物亦即文明,可以由人类共享;第三,不为点灯照亮黑暗,就不需要灯油,所以灵魂是肉体存在的价值。

按照这个比喻的寓意来理解《道德经》之问,则灵魂与肉体在现实中固然呈现为相对的二物,一体一用,有所区隔,但在我们的主观世界里,却必须有意识地追求二者的浑融合一,保持二者平衡一致的状态,否则,脱离灵魂的肉体会沦落为行尸走肉,而脱离肉体的灵魂则会异化,成为个人疯狂和社会文明变态的诱因。

婴儿既柔软,也柔弱,但保持着元气的生生不息,所以在道家道教看来,婴儿的内在生命力,比任何一位肌肉健硕的壮汉都更强健。如何让身体保持在气的状态呢?道家道教发展出一系列的养生方法,诸如吐纳、导引、存思、内观、内丹等等,但练习这些方法的前提是,必须意识到柔弱近乎元气,而元气近乎道,所以柔弱是比壮硕更强健的生命状态。《道德经》的这一问,可以说就旨在解决养生的前提问题。

涤除玄览是道家所提倡的形而上玄思的方法,有学者称之为理性直观。涤除是清洗由知识、经验等等积累而成的各种成见,玄览是不用五官六识、不拘固有成见去感悟道的存在及其内涵,无疵是不留丝毫成见,以免一叶障目。这套玄思的方法,既可以用来培养具有东方神韵的哲学家,也常见用来唤醒妙万物而为神的宗教体验。

爱国治民而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因为后文还会多次重复出现,所以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只强调一点,道家之所谓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是要像现在的某些官员那样,不给钱不做事,给了钱乱做事,而是要放下主观意志,顺任道理和民意去做。只要所做的事情在道理和民意之中,那么不管做了多少、多大的事情,在道家看来都属于无为境界。

天门开阖指生死之际。世间的一切生命,可以说都处于生死之际,生与死是同时存在的,生的状态就是死的过程。这个道理说起来很冷峻,但却是客观的事实,采取回避的态度改变不了什么,而直面事实并且自觉选择处慈守柔的生活方式,反倒可能延缓物壮则老的进程。

明白四达的人当然博学而聪慧,但人之所以常犯错误,往往由于自以为明白,自以为万般端绪尽在掌握之中。抱持着对于事理未能尽知的敬畏之心,谦虚谨慎,虽然未必就不犯错误,但可以少些,尤其是那种主观臆断的错误。对于博学聪慧的人来说,要真正做到这点确实很难,但换个角度来看,越是博学的人就越能发现一个更大的未知世界,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所以明白四达的人自视无知,是合乎逻辑的。

静下心来体会《道德经》的这一连串考问,或许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调整我们的生活态度。毕竟,爱读《道德经》的人都是善于思考、能够宁静致远的人。

(文章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以上就是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十章的全部内容。更多玄门道教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玄门道教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xuanmendaojiao/8005.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