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玄门道教 >> 浏览文章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十一章

所属栏目: 玄门道教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解:车子、杯子、房子,在最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这三样东西的共性,即笼统地说,三者都是日常生活用品。除了日常所需之外,这三样东西还会有什么别的共性呢?我们似乎很难想得出来。例如近些年,炒房的都赚了,而炫耀高档车的,随着价格波动,在投入、产出的账面上终究亏了。至于一只杯子,除非是古董,否则根本就不能与车子、房子相提并论,所以好些人都拿车子、房子去炫耀个人身份和成就,但谁也不会指望一只杯子也具有同样的撑面子功能。

《道德经》的思路,习惯出人意外。虽然同样从日常经验的角度来观察车子、杯子、房子,却得出了一个意义很超越的哲学感悟,即有无体用的微妙关系。

三十辐共一毂是古代的木质车轮,三十根木条支撑在车轴与轮框之间,制成坚固的车轮,这在古代,大概是造车的核心技术了,所以《庄子》书中有一个关于轮扁的寓言。寓言中的木匠轮扁说,削木为轮有各种轻重缓急的技艺,只能各人领会,得乎心而应乎手,是不能相互传授的,老子不能传儿子,徒弟不能学师傅。根据这个切身经验,轮扁告诫齐桓公说,读古人书,学习古人治国理政的经验,只能得到些糟粕,学些皮毛装装样子而已,精髓是学不到的。这是道家关于经验与应用的理论,认为历史经验必须转化为切身体会,产生出真正的理解,才是可用的,而机械模仿的历史经验主义,非常不靠谱。

《道德经》也讲应用,但不是相对于经验来说的,而是着眼于体用这对更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例如,就车轮作为一个完整的体而言,必须有车毂的方孔以与车轴榫接,才能够架起双轮以运行,方孔就是个无。就车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体而言,必须有车厢的空虚,才能够承载人和物,发挥车子的作用,空虛也是個無。对于三十辐共一毂的这两种解释,自汉代河上公注解《道德经》以来,就同时存在。而对于现代人来说,道理也很容易明白,只是双轮大都变成了四轮,木质的榫接变成了钢铁的结构。至于车子一切配置的最终目的都必然围绕车厢的空间使用,更加不言而喻。没有车厢之用,再漂亮的车子也只是个模具罢了。模具当然也有用,诸如以实物来展现关于车子的概念、满足审美和拥有的愿望等等,但这些都不是车子作为一种体的用。据此理解《道德经》的有无体用,则三十辐为车轮的体之有,而车轮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车毂方孔之无。车子整体的各种配置是体之有,而其用却在于车厢空间之为无。换言之,以有物之实体创造空间之可用,是车子所昭示的平平实实的道理。

举房子为例以说明体用关系,道理同样显而易见,谁愿意花大价钱购买一幢建筑面积很大,而使用面积很小的房子呢?所以买房子,理论上说是购置不动产,购买建筑实体的产权,而实际上只是购买了有效空间的使用权。或者换句话也可以说,买的是体之有,而目的却在其无之可用。

杯子的事亦同此理,就不多说了,以免辞费。

琢磨《道德经》所列举的这三个例子,或许能让偏爱我有、我拥有的我们脑洞大开,由此放下我执的束缚,进而掌握用无的奥妙,也许就能收放自如、受用无穷了。但《道德经》的这一章,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理解上的困扰。因为《道德经》仅仅列举三个同类的例子就试图证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普遍真理,在逻辑上可能犯了个以偏概全的错误。世界上的万物,用处并不都在于围聚成某个空间,例如菜刀用来切菜,毛笔用来写字,就与围聚空间莫有关系,至少是莫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些事情上,又如何理解用无呢?

在历史上,许多注家都试图说清楚这一章的义理,但说法各有不同。比较而言,魏晋时人钟会的解释相对清晰些,我们就拿他来参考。钟会的解释,保存在金代人李霖的《道德真经取善集》中,其说云,举上三事,明有无相资,俱不可废。故有之以为利,利在于体;无之以为用,用在于空。故体为外,利资空用以得成;空为内,用藉体利以得就。但利、用相藉,咸不可亡也。无赖有以利,有藉无为用,二法相假。简言之,有为体,无为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从有无与体用的必然联系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物既成其体之有,就必然蕴涵着可以为用之无,问题只在于体之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用之无要靠智慧去体悟。例如菜刀,最好用的无疑是最锋利的,而最锋利的无疑是刀刃最接近于无的。用刀的诀窍,则如《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牛的关节处自有空隙,刀刃又接近于无,以接近于无的刀刃游走在空隙之间,大概算得上用刀的艺术境界了。

毛笔之类的其他事物,当然也可以像体悟菜刀之用这样去体悟。东汉蔡邕写过一篇很有名的《笔赋》,其中说,上刚下柔,乾坤之位也;新故代谢,四时之次也;圆和正直,?矩之极也;玄首黄管,天地之色也。既赋咏出笔之体,也暗示了笔之用。从体上说,笔管是硬的,笔毛是软的,像《周易》上刚下柔的乾坤定位;用毛笔写字时,要不断舔墨,就像四季的新陈代谢;静态的毛笔既圆且直,笔毛呈圆锥体形状,是一个规矩方圆的标志;笔管用文竹制成,黄而有斑,笔毛染墨是黑的,又像天玄地黄之正色。这些特征,规定了什么是毛笔之体,而其用却在于笔毛柔软能变化,改变体的静态,化入动用的流转。为了强调动用时变化流转的灵性来源,蔡邕想到了原材料,惟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兎,性精亟以慓悍,体遄迅以骋步。古人用最冷季节的兔毫制笔,或许由于这时的兔子要御寒,体毛绵密粗长且润泽,而蔡邕却想到这时的兔子最狡猾慓悍、行动迅捷,以暗示毛笔的灵动之用,自有其灵性来源。

显然,感悟毛笔与感悟菜刀的有无体用,意境上是大不相同的,这表明万事万物的有无体用之实相,只可触类旁通,不可以类相推,机械比附,这方面的奥妙,大概只能依靠灵动的悟性去洞观照旷了。而在古代的各种《道德经》注本中,由这一章联想到最多也最玄奥的问题,就是人自身的有无体用。如何通过这个有限的生命体去发挥无限无极的灵性、悟性之洞观照旷呢?古人有古人的见解,今人有今人的体会,不模仿其经验,不羁绊于模式,则人人灵性皆能生根发芽,谁又有理由膨胀自己的无之用去遮蔽他人用其无?

(文章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以上就是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更多玄门道教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玄门道教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xuanmendaojiao/8006.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