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其它范文 > 实施方案 >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2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一、财政发展的总体规划 (一)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理财为民的服务宗旨的发展思路,努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增强财

一、财政发展的总体规划

(一)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理财为民的服务宗旨的发展思路,努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增强财政的调控能力和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坚持“吃饭、发展、建设”三位一体,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

2、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协调性增强,财政收入来源进一步合理。来自于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比重提高,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有所上升,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

4、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确保教育、农业、科技、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生态环境建设等支出增幅;确保社会保障支出做到“两个确保”,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并“应保尽保”,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5、努力争取转移支付力度,缩小财力差距。切实缓解财政困难的局面。

6、严格控制新增债务,逐步化解县(区)乡历史债务。

7、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有效遏制规模过快增长势头。

8、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

(三)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法治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创公平”这一中心任务,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促进财政事业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财政部门要推进科学发展,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丰富政策手段,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体现重点性。要加大对重点优势企业、新材料基地、大型企业集团等企业技术改造、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实施名牌战略。要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支持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主辅分离、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要支持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要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是体现效益性。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动态调整项目内容,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项目决策方式,把有限的资金投向经济发展需求程度最高、扶持效益最好的领域。

三是体现导向性。政府扶持政策的导向性具体体现为通过有效的政策杠杆,引导社会投资投向政府需要扶持的产业领域。要通过财政贴息、补贴、奖励、投资等多种政策手段的运用,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坚持城乡统筹,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各级财政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继续推进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坚持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逐步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确保“三农”工作有新的突破。

一是明确目标、分类指导。“三农”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财政部门在制定落实具体政策中,必须明确政策目标,体现政策要求。对于农村福利性政策,要注重体现“公平”目标,通过对特定群体、特定区域、特定产品和特定环节给予支持与补偿,调节不同产业和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对于农村公益性政策,要注重体现“协调”目标,围绕政府扶持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着力解决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农业生产性政策,要注重体现“效率”目标,按照市场化择优原则,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予以扶持,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突出重点,稳妥推进。财政“三农”投入将继续保持增长。各级财政要按照突出重点、稳妥推进的原则进行分类排序,使农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读书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在农民减负增收方面,要巩固改革成果、防止负担反弹,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专合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帮助农民增收。在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要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扩大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完善扶贫投入管理为重点,切实增加投入,推进改革,完善机制。积极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下大力气解决“三农”资金使用分散、项目整合不够、整体效益欠佳的问题。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和分清轻重缓急的原则,集中资金支持解决最急需、最重要、最有效的项目,办一件,成一件。要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推进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协调工作机制,促进扶持(或救助)对象、扶持内容、扶持资源的协调统一,实现政府投入的产业集聚、地域集聚和项目集聚。

3、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水平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加快完善运行机制,努力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切实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提高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方面: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金保工程”建设,使社会困难群众能够获得基本生活保障;要支持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城市低保制度,稳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要坚持城乡统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教育事业方面:要支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各类教育助学体系,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投入水平。公共卫生方面: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医疗卫生三项制度建设,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科技、文化、计生事业方面:重点是推进事业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事业发展涉及各级政府投入责任问题,核心是合理界定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同时还涉及政策引导机制问题,重点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事业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低保等方面的支出在执行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分担比例,各级财政部门一方面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确保应由政府负担的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结合各地实际,探索完善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事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规范基础管理。公共保障支出很多涉及对老百姓家庭或个人的直接支出,具有面广量大、支付分散的特点。要结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完善支付方式,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兑现。今年,省厅将对部分涉农个人财政性补贴支出试行“一折通”改革试点,并逐步扩面,各级财政部门务必要积极配合这项工作的开展。

4、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提高财政管理的综合效能

一是规范政府间财政管理关系为重点,继续探索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总的要求是:按照“财权与事权基本适应”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要加快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大力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模式,确保乡镇政权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必需供给。要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办法,确保县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权的实现。要防止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把“办事钱”变成“吃饭钱”。要健全和完善财政困难程度评价体系、标准支出定额体系,增强财政转移支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要推进建立地方财政运行的监控和评价系统,逐步实现对地方运行的动态管理。

二是优化预算管理制度为重点,提高公共财政运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针对项目预算编制粗、执行难、结转大的问题,健全以投资评审、专家论证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决策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机制,明确财政与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实现财政管理与部门管理之间的工作协调。要建立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分析和报告制度,加强主管部门与财政、审计部门的协调沟通,确保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得到及时改进。要健全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系统,把部门各类政府非税收入和部门所有下属单位全部收入纳入管理范围,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严格预算约束、完善经费控制机制为重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水平不断提高,但资金紧张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强调增加投入,不仅不现实,而且由于管理缺位,还会陷入投入越多、浪费越严重的误区。因此,必须加强管理,通过管理降低行政成本,通过管理提高资金效益。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为细化部门预算、制定预算定额提供可靠依据。要加快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压缩公用经费,规范支出范围,节约财政资金。要创新财务管理,在人员、用车、会议、通信、接待等支出方面规范运作,严格预算约束。

5、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全程监督机制。财政监督工作要拓展,必须坚持“监督寓于管理、管理寓于服务”的指导思想,赋予监督工作新的目标、新的手段和新的内容。要把监督工作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通过事前参与项目论证、事中开展预算合规性审核、事后开展资金流向跟踪,把监督工作变成为覆盖财政资金全流程的管理活动。要把监督工作与推进政务公开、实施投资评审和开展绩效评价结合起来,让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改革与财政发展的全部领域之中。要把监督工作与调查研究、监管处罚和整改服务结合起来,切实增强财政监督对决策管理的辅助性,树立监督执法的权威性,提高监督管理的实效性。

二是建立协同监督机制。财经纪律的执行和财政资金的监督不仅是财政部门或少数监督部门的事,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特别是具有二次分配职能的主管部门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监督工作同样也不只是财政内部监督机构单家的事,财政内部支出管理机构同样必须履行监督职能,协同监督机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工作。因此,财政部门要加强与资金主管部门的联系,财政监督机构要加强与内部职能机构的协作,把监督寓于管理之中,在推进业务工作中实现有效监督。要加强与审计、监察部门的协作,建立定期工作联系制度,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政出多门、重复检查。要加强与立法、司法和执法部门的沟通,遇到问题及时沟通。

三是建立效力监督机制。要认真执行《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财政法律法规,对违纪违规行为,坚决实施财政制裁;触犯刑律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切实加大惩戒力度。完善监督结果信息披露制度,对查实的严重违纪违规案件要进行公告和通报,提高社会监督实效。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监督成果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被监督单位要充分利用监督成果促进整改,改进工作。

6、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财政部门依法行政能力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财政,就是要把握职责定位,依照财政法定的权限理财,不越位,不错位,也不缺位。要坚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加强制度建设,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按法定权限、规范程序和规定时限办事,严禁违法理财、不规范理财和财政不作为。

二是提高财政干部“四个能力”。要提高依法行政、科学理财的能力。财政干部要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在财政工作的法律授权、法定程序和职责权限框架内,力求决策科学、管理规范、监督有效。要提高把握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财政工作必须有财有政。如果仅仅局限于算算帐、拨拨款,那财政工作就会陷于平淡甚至无所作为。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把财政方针政策执行好,把党委、政府的决策落实好,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要提高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能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财政工作既是数据工作,也是政策工作,更是综合工作,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少说空话套话,狠抓决策落实,才会有执行力、影响力;加强学习调研,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情况,财政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要提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增强廉政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杜绝制度要求与具体工作两张皮,确保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加强机关自身建设。要建设学习型机关,大力宏扬学理论、学管理、学政策、学技能的良好氛围。要建设创新型机关,联系发展学财政,注重民意看财政,服务全局管财政,促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要建设服务型机关,真正把为民理财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中去,促进财政部门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财政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党政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作为财政部门自身来讲,首先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沟通协调,该支持的要主动支持,该保障的要着力保障,不能支持或无力支持的要多作解释,让部门和单位理解、支持财政工作。要加快政务公开工作步伐,切实加大财政宣传工作力度,让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关注和了解财政工作。

二、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继续为各类投资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和“导向”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参与社会公益性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合有关部门继续争取省对重大建设项目的支持。通过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改善的投资环境,增强项目本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尤其应注重弥补农村公共设施方面的欠帐。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小金沟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支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土保持、城乡堤防建设、中低产田土改造、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渠系配套工程恢复与建设等。继续加大及农村饮水安全与人畜饮水工程等农村“六小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农业重点产业,运用无偿补助、有偿扶持、投资参股、银行贷款贴息等多种扶持方式,走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路子,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一批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紧密关联的优势突出、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产业化骨干项目和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的需求,相对集中扶持农户建立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大宗农产品及畜牧养殖专用生产基地,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推动其从单一的销售或技术服务向实行多层次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发展,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有机联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农业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建设,尤其是良种繁育、良种良法的推广和疫病防治监测、市场信息、教育培训等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3、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促工业强市发展

一是加快支柱产业及新型工业化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支持五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着重支持以盐化工、机械、新型材料、纺织等为代表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围绕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实施集群化战略和产业升级战略。促进企业的兼并联合和改组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结构调整。大力开发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市内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符的产业、企业和产品集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推动国企改革并扶持民企发展,促进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按照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的整体规划,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加快国有资本在部分领域的退出步伐,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改革。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上市、合资、相互参股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快速扩张壮大,并进行所有制、企业组织、产业、产品、技术等结构方面的整合调整,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的大公司和大集团;集中有限的国有资本投入基础性及公益性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清理和修订有关政策规定,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国民待遇。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按照公共财政、效益财政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纳入政府支持产业发展各项资金的扶持范围。通过充实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以及从政府采购、贷款贴息、信息服务、培训、参展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加大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力度,协助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

4、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区域重点,推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增强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省财政的专项资金及政策支持,调整财政投资的区域布局。进一步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支持各地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建立金融机构扶持农村经济的补贴和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强化收入管理基础工作,增强财政的收入筹集能力

1、严格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

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工作,规范税收征收秩序,严格税收减免程序。在国家授权范围内调整和规范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财政监督、审计信息和资料,及时发现、制止越权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和变相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为。建立财政、国税、地税和人行国库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收入征管中的问题。加强全市税源和收入结构的调查、分析工作,强化税源尤其是重点税源的监控。充分利用税控收款机、“金财”和“金税”等先进技术装备,提高税收征管手段和税收监督的技术含量。

2、强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

进一步拓宽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和领域,增加财政收入来源。重点是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及转让收入、国有资源及特许经营权有偿使用收入的管理。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银行代收的征缴面,提高纳入预算管理的比例。建立规范的罚没物品拍卖处置管理办法,将罚没物品拍卖(变价)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快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步伐,稳步推进“收支脱钩”管理。推进县区乡非税收入收缴系统建设,将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非税收缴系统征管,分期分批将预算外管理的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同时,严格收缴管理政策和收入减免程序,规范分成管理政策;完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强化财政票据源头控制作用;规范执收单位收缴行为,加大非税收入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多层次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应收尽收。制定非税收入支出管理政策,保障合理的成本支出,推动“收支两条线”改革的深入。

3、加强国有资产收益收缴,探索建立国有资产预算体系

加强财政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的投入与存量资产的盘活有机结合起来。在做好资产占用状况的调查摸底、合理确定资产占用标准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调剂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需新购建的资产,首先从现有闲置资产中调剂解决。对超标准及闲置资产(含房产),由政府以无偿调拨的方式在单位之间调剂使用,或者“非转经”、拍卖转让,由财政统一收取资产占用费、租金收入或者转让收入,逐步将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从事经营性活动取得的收入纳入财政管理。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制度,将存量资产、财政资金购建资产收入、国有资产租赁及变现处理收入、“非转经”收益以及基建、修缮等支出纳入其中。另外,配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调整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强化企业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产权转让收入、国有股权收益和转让收入方面的财政财务管理,逐步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最终建立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企业国有资本在内的统一的国有资产预算奠定基础。

(三)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效率与效益

1、逐步规范财政供给和保障范围,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按照公共财政改革和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逐步规范公共财政供给和保障范围,大力压缩财政一般性支出,适当压缩经济建设服务性支出,确保义务教育、基础科研、“三农”、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公共领域支出需求,逐步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界限明晰、结构合理、标准适当的公共支出体系。建立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从财政经费供给的角度,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总量控制机制,支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规范经费供给范围和方式。配合有关部门,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性质、收入水平等不同特点,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清理、划转、撤并,并对其编制性质、预算管理办法及人事、工资福利、社保等制度进行调整和规范。对不同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补助政策,逐步加大事业单位工资总额包干改革力度,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收入绩效挂钩改革。

2、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增强财政对政府收支的监控能力

继续完善账户管理办法,加大账户清理力度,认真执行财政与人行两大账户管理系统的对接,推进财税库横向联网进程,实现财、税、库、行之间“动态联网、税款直达、实时监控、信息共享”的收入管理信息交换模式。同时,通过完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和管理服务系统,强化非税收入的集中汇缴。在“金财工程”框架下加快统一大平台的建设,充分整合目前各自为政的财政核心业务软件系统,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扩大国库集中收付业务范围,将财政性资金和部门单位的事业收支、经营性收支和其他收支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加强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逐步探索将财政资金的运行过程纳入财政监控系统。

3、深化预算编制制度改革,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质量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内容,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改进预算编制和管理方法,逐步建立公平、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科学性。通过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接受人大和审计等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外部监督,促进预算编制质量和执行效率的提高。进一步完善综合预算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逐步将包括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债务收入等在内的所有政府收入纳入完整、统一的政府收入分类中,将部门债务等游离于部门预算管理之外的支出事项,纳入部门支出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彻底解决预算内外“两张皮”的问题。顺应新的支出科目既按功能分类、又按经济分类的趋势,强化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将项目评审机制引入专项项目预算。大力推进以财政评审为载体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制度,衡量预算支出编制和执行的经济性、有效性和效率性,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意见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探索绩效预算改革思路和办法。

4、继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和会议制度改革

继续完善政府采购监管部门与集中采购机构的职能,探索县级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的模式。科学制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提高政府采购规模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建立起公开招标为主的政府采购模式,在完善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定点协议采购实施的范围。。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执行和评审队伍建设,规范政府采购的采购行为。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督促各级政府采购机构依法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采购机构考核体系,加强对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为节约财政一般性支出,通过强化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加强公务用车和会议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招标择优,实行公务用车维修、加油定点制度和会议定点制度。公务员之家

5、建立健全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完善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财政投资评审制度,拓宽财政评审业务,构建项目评审、财政监管和绩效评价三大业务平台。强化财政投资评审作用和评审结论的应用,将财政投资评审作为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流程的一个必经环节,实现“三先三后”:一是先评审、后审批,通过对项目投资估算、概算的评审,实现项目投资控制关口前移,强化源头控制;二是先评审、后拨款,通过对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实现财政资金科学合理拨付,对不合理的资金申请要缓拨或停拨;三是先审核、后批复,根据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评审结论,决定拨付工程尾款、收回财政资金、批复交付使用固定资产。积极参与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项目评估,逐步建立完善的投资项目库。进一步完善包括预算约束、收付管理、投资评审、财政监管、竣工决算审查等环节在内的财政投资管理体系,提高财政基建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安全性和规范性。通过财政投资评审和重大基本建设项目财政监管等手段,强化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造价控制和监管,基本完成政府投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代建制”和“直接支付制”改革,逐步解决基本建设领域长期存在的“三超”问题。

6、健全财政监督机制,服务财政改革与发展

进一步健全财政监督机制,推动“两个转变”,坚持“两个结合”,处理好“两个关系”。推动监督方式从集中性、临时性的事后检查逐步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转变,推动监督手段从单一的进点看账检查逐步向信息化、科学化方向转变。坚持检查与调研相结合,坚持处理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对内处理好财政监督检查与其他日常管理的关系,对外处理好与审计、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监管合力。初步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紧密衔接、相互制衡的财政监督管理运行体系,实现与财政改革主线同步的、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科学、有效的监督。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严格预算管理、促进增收节支、保障政策执行、维护财经秩序、提供决策参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财政管理职能的全面落实。在开展安全、合规监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财政各业务机构制度建设、内控机制和履行职责等内部管理的监督,促进财政依法理财。

(四)弥补市场配置缺陷,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1、坚持以人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持力度,重点落实各级财政对养老金收支缺口以及做实个人账户的补助资金。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为重点,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探索解决国有困难企业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和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资金来源问题。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障办法。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积极支持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探索多形式、社会广泛参与的救助管理模式。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规范化、动态化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和分类施助。增加对农村“五保”对象的投入。

2、兼顾公平原则,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发挥财政收入分配调节职能,扶助低收入群体、扩大中收入群体、调节垄断所致的高收入群体,遏制制度缺陷所致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贯彻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政策,强化征管基础工作,加强对垄断行业及特殊行业员工、外企管理人员以及有兼职和科研任务的城市中学及大学教师等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增强个人所得税在居民收入调节方面的作用。贯彻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政策,有效调节企业税赋不公所致的职工收入差异较大的问题。以完善“收支两条线”改革、综合预算改革以及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津补贴制度为契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职工薪金制度。在管辖权范围内,推行特许经营权管理制度,将国有资产收益纳入财政监管范围,对这些行业的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水平作出原则性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规范教育和卫生领域收费、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等措施,加大农村扶贫力度,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

3、注重政策组合,促进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通过促进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扩大就业容量。重视和着力解决好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逐步做到再就业政策与困难群体的就业保障政策的融合和统一。支持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类职业介绍及培训机构向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资金的投入力度,继续完善职业介绍补贴和再就业培训补贴政策,形成政府购买就业服务和培训成果的机制。支持建立覆盖各类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就业登记、失业登记与就业服务有机衔接的工作流程,动态管理。

4、确保农民增收,推动涉农制度改革和劳动力转移

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动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继续贯彻涉农收费和农民负担管理方面的制度规定,巩固取消农业税成果,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继续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搞好退耕还林粮食折现补助发放,全面推行存折(卡)发放。完善农用地征地补偿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包括社保权和就业权在内的合法权益。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财政补助方式,更高水准地实施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支持针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就业咨询和职业介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劳务品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乡镇企业和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强区域劳务协作,探索劳务输出与经贸合作联动的新途径。

(五)加大对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在确保教师工资的同时,将教师的地方津补贴、应由财政负担的福利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纳入预算统一安排。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建立各级政府责任明确、合理分担、依法保障的经费分担机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同时,进一步调整投入结构,优化教育事业资源配置。义务教育方面要进一步向农村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倾斜,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逐步扩大“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范围,确保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学生都能接受义务教育。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落实。加强教育事业财务管理,完善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以教职工、学生数为依据的预算安排方式。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人才发展战略,加大对人才开发及培训、科研项目、人才市场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继续实施优秀人才奖励政策。降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收费标准,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健全人才资源市场,改善人力资源环境,形成引导智力投资和人才流动的新机制。

2、加大科学文化卫生事业投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继续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体育强市和发展文化事业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支持艺术精品生产、文物保护,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文化娱乐建设工作。大力建设高素质体育队伍,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重点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加大对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加卫生事业投入,积极支持建立健全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以及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训。继续加大对计划生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完善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继续探索推进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农村计划生育的多项奖励政策,探索计划生育救助制度。

(六)积极防范财政及社会公共风险,促进财政健康运行和社会稳定

1、建立财政管理新体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进一步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结合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财政体制改革。继续贯彻执行“三奖一补”政策,完善市对县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县级最低保障机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通过各级财政的共同努力,逐步提高困难乡镇的财力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同时,要完善县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对经济较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大、收入来源以二三产业为主体、财力增长能够满足自身支出需要的乡镇,实行相对规范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小、收入以原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收入为主、自身财力无法满足基本支出需要的乡镇,逐步实行“乡财乡用县管”,由县级财政保障乡镇工资性支出,满足政权组织正常运转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2、建立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

运用财政手段督促地方各级政府严格执行《担保法》和财政部的有关文件精神,除国务院批准的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或转贷项目外,国家机关不得进行债务担保。一是制定出台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从债务管理的角度约束规范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担保行为;二是加强对政府主权外债的管理,通盘考虑政府外债的借、用、还各环节,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积极防范和化解外债风险;三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四是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收支盈余;五是建立债务偿还机制和目标责任制等综合措施,积极化解市县乡财政历史债务;六推行县乡财政债务定期报告制度和主要负责人离任债务审计等,严格限制新增债务。

3、建立财政应急保障机制,积极应对各种公共风险

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公共保障供能,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做好来自安全领域、经济与社会领域内的各类公共风险的应对工作。逐步提高对政法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的经费保障水平,增加对救援机构运行、训练演练经费、技术装备设施及必备救灾物资储备的投入。支持相关部门建立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增加对地质灾害防治、重大疫情和社会主要不稳定因素的监控等工作,支持完善全市抗灾、救灾和减灾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同时,财政自身也要努力构建和完善适应未来形势的公共事件财政应急预案体系,运用财税手段,减少突发事件对经济的冲击。做好与部门预案和专项预案的衔接协调和配合。

(七)加快财政自身建设,增强财政系统的执行力

1、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的水平

积极推动、主动参与建立和完善适应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地方性财政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严把各类立法项目中涉及财政条款的审核关,建立并完善地方财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财税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健全执法管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强财政行政许可事项管理,推动建立财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推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行政审批程序。完善财政执法监督机制,做好行政复议工作,自觉接受各类、各层次的监督。加强财政法制对外宣传教育和系统内部学法用法工作。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监督检查、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政务公开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财政政策、管理制度信息,以及财政中长期规划、财政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财政重要改革、重点工作、重大资金分配、预算编制和执行等情况。

2、坚持大局意识,树立科学的理财观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改革与发展全局,并贯彻落实到科学理财的实践中。一是用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公平与效率、吃饭与建设、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二是用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五个统筹”和“四个发展”战略落实到财政政策制定和财政预算安排的实际工作之中去。三是用科学态度抓好发展。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以科学的精神、求实的态度,不断推动财政改革的深入。

3、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理财能力

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干部轮岗交流制度,改进和完善干部考评、选拔和任用制度,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各类人才顺利成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任用环境。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积极构建学习型机关。同时,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围绕大力提升干部综合素质这个中心,突出抓好干部的法制意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实现廉政、勤政、高效的统一。

4、加强“金财工程”建设,提高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全市“金财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乡“金财网”终端建设,使网络建设覆盖所有县(区)乡。建立市财政区域数据中心,完善与省数据中心的数据对接。推进财、税、库联网建设,建成与公共财政体系相适应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化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保障财政改革与发展各项任务完成。逐步实现全市财政系统办公自动化、收支在线化、管理数字化,财政系统上下级之间业务往来网络化,用技术硬化制度,确信息充分共享、决策科学民主。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
一、财政发展的总体规划 (一)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理财……
2012年领导作风建设整顿实施措施
在这次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中,本人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的讲话精神,围绕“五个方面”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并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进行认真剖析,在同志们的帮助下,……
县环境保护工作整改实施措施
一、加大生活用水资源保护,让畜牧业远离生活饮用水区域 整改措施:一是加强宣传,会同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县河道内养殖家禽的养殖户进行宣传教育,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水体污染;二是对凯江上游入河排……
2012年市粮食局整顿实施措施
我局于2012年6、7月接受了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评议。评议期间,市人大常委会听取了我局的工作汇报,三个评议小组分别实地走访、调查了各县(市、区)粮食局和部分国有、民营粮食企业。7月30日,市六届人大……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qita/shishi/15146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