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浅谈日本的集团性社会文化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论文关键词:个人 集团 场所型社会 序列意识 等级制纵向社会 论文摘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对于日本来说,集团性是其社会文化的核心。在讲求资历的日本场所型集团社会中,序列意识构成是日本纵向社会的基

论文关键词:个人 集团 场所型社会 序列意识 等级制纵向社会

论文摘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对于日本来说,集团性是其社会文化的核心。在讲求资历的日本场所型集团社会中,序列意识构成是日本纵向社会的基础。在序列意识的基础上,日本形成了以武士道的“忠义”和儒家思想的“和为贵”为核心,以“忠孝恭顺”为宗旨,成员服从集团,下级服从上级的集团性文化。

广义上讲,“集团”亦即群体,人类自其产生之初,为与大自然斗争以求生存已自动组成群体。群体意味着众多单个人凝聚、团结、协调、合作,使分散力量得以组合壮大,以达生存及发展种群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人类社会其本质皆是集团社会。笔者认为,目前,对日本集团性社会的认识一般有两点不足:一、常说日本社会是东方集团社会的代表。但是,笔者认为单说日本是集团社会并没有讲出特点,关键是怎样的集团社会。二、很多人把集团性概括为团队精神,有文章将日本的大学、企业举办活动时显出的井井有条,配合默契,协调周密看作是日本集团意识的体现,这样的解释不免有些简单。就第一个问题,日本是怎样的集团社会,目前对日本文化的研究中,很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就是中根千枝的“纵式社会”理论。本文想以纵式社会理论框架中的两个重要支柱——场所型社会和序列意识为切入点,谈一下日本的纵向等级制的集团社会结构。就第二个问题,日本集团性社会核心内涵,笔者想从第一个问题的结论——纵向社会的角度,来分析日本的“集团性”文化。一方面是在序列意识基础上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场所型社会集团的构成原理,而产生的集团“内”“外”观念。最终得出,集团性文化的核心思想是武士道中的“忠义”和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

一、日本集团社会的构成原理

资格型社会集团与场所型社会集团:如果把由个人组成的社会集团的构成原理加以极端的抽象,可以假设两个不同的即关于“资格”和“场所”的原理。

“场所”和“资格”都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属性。“资格”的含义类似于“类型”,可以是天生就有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比如姓氏、性别这类的属性;也比如学历,职位等后天形成的。相反,“场所”对人的属性的划分和“资格”不同,以一定的范围划界而构成的集团称为“场所型”。…例如,北京大学的学生;日立公司的职员,这样的称呼就是按照“场所”的标准划分属性。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属性作为基准而构成的集团称为“资格型”,例如特定的职业集团、特定的父系血缘集团、某个种姓集团等等。而把不同资格的异同,仅以某一地域、所属单位,即以一定的范围划界而构成的集团称为“场所型”,例如某村的成员等。

任何社会中的个人,都从属于由资格和场所构成的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由完全一样的资格和场所构成的社会集团是十分鲜见的;一般都是两者交错构成两个不同的集团。在有的社会中,“资格型”集团的作用大于“场所型”集团;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场所型”集团的作用则大于“资格型”;甚至在有的社会中,两种类型的集团平分秋色。

日本场所型的社会集团:日本社会集团是以强调“场所”为特点的,日本人更注重一个人的“场所”属性。例如,日本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社会地位时,更喜欢突出场所而不是资格。他们往往不提自己的具体职业,而只是向外人介绍说我在某某公司工作。同时,别人最想了解的也首先是工作单位,其次才关心你所作的具体事务。因此,对日本人来说,场所,即某公司或大学这类框框,在集团构成和集团意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个人的资格问题则是第二位的。这反映出在日本人的心里,个人所属的工作单位、集团比他的职业更能体现他的身份和名声。

在日本人的意识当中,并不认为“公司”是与个人缔结了一定的契约关系的企业体——即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客体,而是与自我连成一体的“我们的”公司。他们有时甚至把公司视为自己的生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由此产生出日本大众对公司归属的认识,不是股份制,而是员工所有制。在这种朴素认识面前,任何新思想也无能为力.这表现了日本文化的特殊性,充分反映了“场所”比“资格”更关键。

场所型社会集团的认同意识:要想进一步强化场所的界限和集团的机能时;就必须引导集团中的成员,使他们都有一种“一体化”的感觉;并且建立一种内部组织,把集团里的各人互相联系起来,以达到巩固这个集团的目的。

为了使不同资格的人认识到彼此是同一个集团中的成员,对外可以强调“我们”这一集团意识,培养同其他集团互相竞争的观念;对内,力争形成一个感情上的纽带,强化他们作为同一组织中成员的意识。

由于集团的影响力渗透到其成员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法中,在此情况下,究竟哪些事务属于社会生活范围.哪些属于私人生活范围,就很难区分了。而大部分的日本人,在这种彻底的集团意识中,感到的不是惶恐,而是更多的安心。

二、日本集团性社会的内在构造

集团社会中的个人定位:序列意识在日本社会里,首先是对自己属于怎样的集团进行定位。他们把社会评价高的集团和评价低的集团依等级排列,企业由大企业到中小企业,学校分一流、二流、三流,官厅由中央官厅到地方官厅,城市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家庭由上流家庭到下层家庭,如此这般,不论集团也好,地方也好,一切都有等级、名次。其次是对集团中的自我的定位。例如,日本人初次见面一定交换名片,因为这有助于确认彼自之间的相对位置。就这样,所属集团的定位与“集团我”的定位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完善的自我定位。

集团结构中的等级制度:在集团社会中,每一个定位了的“自我”的周围,便是一个相对的等级世界,在总的自上而下的社会中,集团的组成均依靠等级顺序。在这种社会里,等级的重要性就远远超过工作性质或职务集团的差别,甚至教育、职业、阶层背景都相同的人之间,等级的差异也泾渭分明。

资历和功劳是确立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准,几乎每个国家的社会都使用这两个标准,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侧重;西方社会比较注重功劳才干,而日本则正好相反。日本社会与其他国家社会不同,它为才干提供的天地很狭窄,社会地位的确立,主要依据资历。以资历为重要参照标准建立的等级地位一经确定,就永不再改变,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社会生活和个人活动。

在日本人看来,按照资历排列的等级制度,较之才干制度既简便易行,又稳定可靠。因为它一经建立,便会自行生效,无须检查调节。但同时,这种制度却又很死板。一套人员只有一种等级编排,不论什么复杂情况。这套人员排列秩序中,任何个人成员,即使是地位最高的人,都不能稍有更动,除非遇有非常事件或是集团解体,排列的原则将会永远维持下去。

正是由于它具有这种死板性与稳定性,自上而下的等级制才成了控制日本社会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实际上,正是这种等级顺序,制约着日本人的生活。

“纵式社会”与序列意识:中根千枝是日本著名的社会学家,纵式社会的理论是她在1964年的一篇题为《日本社会结构之我见》的论文中提出的。在随后的三部著作《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适应的条件》、《纵式社会的力学》中,中根千枝又系统阐述了日本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

根据中根千枝的理论,纵式社会最核心的理论支柱之一就是“序列意识”。

正是因为纵式的结构,日本社会特别强调序列。序列其实就是集团内部的等级,是上下排列的顺序。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就将对象分为先辈、后辈和同辈三种,对不同序列的人态度是不一样的。对后辈可以呼来唤去,学长可以命令学弟做事.而自己在旁边休息;但对前辈却非常尊敬,见面要鞠躬行礼。同时,序列还不仅仅限于身份、地位,而更多的是一种资历。先进公司的人比后进公司的人资历要高;先晋升教授的老师比后晋升教授的老师资历要深。正是由于这种资历的限制,即便是能力更强的人电不可能得到更快的升迁。能力要为序列让位.后辈不能升的太快,“同年”在晋升方面也不能差距太远。很多人批评日本企业缺乏创造性,就是因为序列意识导致的。日本企业的职工很多都是终身制,职务升迁也是按部就班。

一个集团是否存在内部等级.以及这个等级制确立的程度,取决于这个集团形成的环境因素。而在日本,任何集团都必不可免地会形成纵式组织结构。纵式组织结构正是集团组织之所以稳定的根源.似乎也是日本制度主要力量的所在。

这种纵式关系发挥作用的程度,虽然因集团而异,有些集团甚至不存在明显的纵式关系,然而,集团的作用愈强,其人员便愈可能是按这种结构组成的。这种结构原则.在日本所有的社会集团中都存在着。这种结构的力量,表现在它能有效地集中情况,又能迅速有效地发动全体成员的集体力量。它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所作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wenhua/162830.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